首页 > 实时讯息 >

湾区共此“庙”不可言:一场庙会如何链接山海、城乡与世界?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10日讯(记者 陈小玉 卓子涵 通讯员 彭次该)“来,看这里,看镜头!”当摄影师的镜头对准西乡渔民社区的所组成的渔民特色队伍时,这群身着靛蓝粗布衫,头戴竹编尖顶斗笠,脸庞上沁着细密汗珠的阿婆们,手持船具、渔网,正在向群众展示划船、撒网等动作,恍惚间让人看见几十年前的西乡人民劳动生活的图景——晨雾里渔舸争流,浪花溅湿妇人的麻布围裙;而今天,这传统的织网场景已成为西乡三月三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近500年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渔民们复原祖辈劳作场景,海内外乡亲千里奔赴千岁盆菜宴,三岁幼童“尿布狮”的萌趣出场,飘扬的吴川彩带撩拨心弦,一句“来了就是西乡人”的包容宣言,让文化认同在点滴细节中悄然生长。

三维治理:激活非遗生命力

4月3日,2025年广东省“四季村晚”活动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在万人瞩目中落下帷幕。这场持续九天的盛会,自开幕当天,以主会场打头阵,联动宝安大仟里、朗俊广场、宝安图书馆等分会场吸引线下超50万人次参与,线上曝光量突破12.7亿次。从渔民街头“拉网打鱼”的烟火气息,到千岁盆菜宴的万人共聚,从3岁“尿布狮”的稚嫩舞步到港澳同胞的醒狮同台,这场庙会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也成为西乡作为大湾区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

要让这些寄托西乡人民美好愿景的民俗非遗在深圳这个年轻蓬勃、快速发展的超大型城市中生生不息,仅靠民间热情远远不够。近年来,西乡街道创新构建“街道+社区+理事会”三维保护体系,为庙会注入现代治理智慧:街道党工委统筹全局,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巡游方阵,打造“劳模工匠方队”“学习强国宣讲摊位”等流动的思政课堂;社区党委发动25个社区挖掘特色,渔业社区耗时20天编织渔网道具,侨胞社区组织百人盆菜宴方阵,让每个群体都成为文化叙事的主角;北帝古庙理事会则专注复原“三献礼”等传统仪轨,确保非遗原真性。三方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当党员志愿者端着盆菜讲解垃圾分类政策,当反邪教宣传册化作非遗市集的创意折页,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已如咸盐融鲜汤般搭配。

这场全民参与的非遗实践,最终形成了“文化认同—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同时,“群众+社区+党建”的携手,让西乡庙会已然超越民俗范畴,成为超大城市中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这里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非遗传承的“毛细血管”,共同织就着文化自信的时代经纬。

传承创新:文化自信的西乡表达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更在于薪火相传。西乡三月三庙会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岭南非遗的古老记忆与国际化都市的现代气质在此交融,书写着深圳文化自信的鲜活篇章。

在非遗传承的代际接力中,青春力量正迈着有力的步伐。3岁的郑昱恺颤巍巍举起狮头的萌态,与身后少年醒狮队凌空跃桩的矫健身姿,构成跨越年龄的文化对话。这种传承并非偶然——西乡街道推动非遗进校园,将南狮色彩密码编入美术课程,在12所中小学组建非遗社团,让00后学子通过狮头彩绘、鼓点编排触摸文化基因。当留学生将醒狮步法融入街舞,当深大学生开发“AR醒狮体验程序”,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生机。“非遗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创造性转化。”西乡小学非遗指导教师的感慨,道出了文化延续的真谛。

科技赋能则让古老非遗绽放时代光彩。智能机械醒狮方阵与传统狮队同台竞演,金黄鬃毛的机器人精准复现叩首、腾跃等经典动作。岗厦北地铁站的全息数字橱窗,构建起 “轨道交通 + 非遗庙会” 双场景数字体验项目,架起了一座虚实交融的时空桥梁,让市民游客可以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过往行人透过科技之窗触摸历史温度,使传统文化以数字形态突破物理边界。

庙会还与热门游戏王者荣耀展开创新合作。在开幕当天的巡游队伍中,coser扮演的李白、蔡文姬等王者荣耀经典角色与群众贴脸互动,引发了热烈反响。这种传统与潮流的结合,不仅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尿布狮”的稚嫩舞步到智能狮的科技腾跃,从群众自发的社区记忆到虚拟仿真庙会的未来图景,西乡三月三庙会以其独特的叙事逻辑证明:文化自信从不是固守传统的孤芳自赏,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融合的动态过程。

开放包容:山海相连的文化共鸣

在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的热闹氛围中,一场跨越山海的民族文化交流正在悄然上演。江西畲族与海内外侨胞的加入,为这场传统盛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海外侨胞始终在世界各地延续着习俗与传统。在西乡三月三庙会中,他们的参与让这场文化盛宴充满了国际化的色彩。侨胞们与本地居民携手演绎醒狮舞龙、麒麟献瑞等非遗民俗表演,展现了“同根同源、文化共情”的湾区情谊。这种跨越山海的互动,不仅让侨胞们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温暖,也让外国友人通过他们的视角,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江西畲族的加入,则为庙会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民族风情。畲族摆字龙、山歌对唱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不仅让现场观众感受到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畲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通过这样的互动,江西畲族与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共同编织了一幅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海外平台”的传播矩阵,累计刊发超千篇深度报道,全网转载量突破13万次;抖音、小红书双平台曝光量超600万次;开幕当天大巡游直播全网观看量达4030.74万人次,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与此同时,庙会创新打造无障碍文化服务——手语直播与多语种导览,以多元形式实现全人群文化共享。西乡三月三庙会不仅成为展示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更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国际视野的融入,为这场文化叙事增添了开放维度。西班牙知名博主卡洛斯、美国摄影师米勒等国际达人现场助力,推动活动影响力辐射新加坡、泰国等20个国家,跨界联动实现“跨国圈粉”。美国网红“甲亢哥”的深圳行直播中,他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示真实的中国。在他的镜头里,“尿布狮”、财神爷、西乡河东醒狮队活灵活现的醒狮表演引得“甲亢哥”倾情互动,甚至亲自上手体验传统技艺,与现场观众共同奏响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交响”。

截图画面源自宝安日报视频号。

“甲亢哥”的深圳行让西乡庙会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棱镜——这里不仅有象征经济繁荣的高楼大厦,更有弥漫着人间烟火的传统文化。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交响,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中国,也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旅融合:多方联动的新生态构建

在西乡三月三庙会的热闹氛围中,一场创新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正在展现其独特魅力。这场传承数百年的民间文化盛宴,正以“文化+旅游+商业”的全新模式焕发新生,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庙会与当地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日游庙会、夜宿文化”的全周期体验。主会场与分会场的联动模式,将活动的影响力扩展至商圈、艺术馆等多个场景。宝安大仟里南狮邀请赛、朗俊广场电竞嘉年华等创新活动,吸引了大量人群,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同时,辖区内的14家酒店联合推出“庙会住宿优惠套餐”,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庙会的吸引力。

庙会的经济协同效应同样显著。它不仅带动了商圈、酒店的业务增长,还促进了农特产品的销售。宝安区与信丰县的深度合作为庙会增添了新的亮点。信丰脐橙酥、艾米果等32款农特产品在庙会上销售火爆,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成功搭建了深赣合作的新范式,实现了文化互鉴与经济协同的双突破。

这场大型群众性活动不仅展示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还为非遗活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与实践范例。通过这种模式,西乡三月三庙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景成为党和国家发展前进的奋斗目标和追求;当人民群众在阵阵烟火气息中形成的庙会盛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星光;一滴滴汗水,一声声呐喊,一份份祝愿,让从群体祈愿的记忆成为都市文化的坐标,西乡庙会的每一次创新发展,都意味着文化自信源于守正创新的勇气。当传统仪轨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当青春力量成为传承主体,当科技赋能突破传播边界,当多方联动共同打造庙会矩阵,非物质文化遗产便真正实现了“活起来、走出去、传下去”。这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正在书写着这年轻城市中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答卷。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