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绝!三件珍藏,暖了12年
遵义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兴露,收藏着三件看似寻常的物件:一本页角泛卷的听课记录,一张定格跨越障碍的相片,一叠烫金的获奖证书。这些载满岁月痕迹的珍藏,记录着特殊儿童破茧重生的轨迹,也见证着全国先进工作者周兴露十二载特教光阴的温度。

十年听课笔记:从管理标尺到育人明镜
“2015年,我去听王朝敏老师的课,我给出的建议是:课堂秩序有点乱......”翻开十年前的听课笔记,“简单直白”的听课评语,让周兴露露出难为情的微笑。2013年调任启智学校副校长时,面对特殊教育课堂,周兴露有些摸不着头脑。
每周一的固定听课日和随机听课日,成为她的破题之道。十二年间几百次课堂观察,让听课本从考核工具转变为成长指南。在2023年新添的笔记里,“张老师捕捉到小雨的模仿意愿”“建议为天天增设触觉教具”等记录,折射出评价体系的质变。

“特殊教育需要放下统一标尺,以生定教、分层育人。”周兴露的育人理念,在持续十年的课堂观察中淬炼成型。
这种转变催生了育人成效的蝶变。教师王朝敏从最初惧怕听课到主动邀约,其教学案例《小山羊》成功入选首届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案例。十二年间,该校教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10余个。
飞越生命的相框:每个脚印都是勋章
在周兴露的手机里,存着12岁女孩菡菡凌空跃过30厘米障碍的瞬间。2017年秋,这个经历十余次开颅手术、被奶奶背进校园的脑损伤儿童,如今在文艺汇演中已是自信的领舞者。
“孩子们学得慢忘得快,但每个微小进步都需要百次重复。”周兴露指着感统训练室的教具介绍。平衡木上深浅不一的脚印,记录着特殊儿童日复一日的跋涉。学校创新“小步子多循环”教学法,将系鞋带、辨颜色等基础技能拆解成数十个步骤,用上万次重复铸就生命尊严。

目前在校的162名学生中,逾八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超半数具备简单劳动能力。这些数据背后,是特教老师把“1+1=2”教上三个月的坚守,是把摔倒孩子扶起100次的耐心。正如菡菡奶奶所言:“能自信登台,就是跨越了人生最大的障碍。”

近百张证书背后:让折翼天使闪耀星光
在启智学校陈列室玻璃柜内,全国特奥会金牌与最美少年并列陈列,诠释着特教事业的深层价值。2015年入学的阳阳,从无法握拍到勇夺全国特奥羽毛球冠军的逆袭,印证着“适性扬才”教育理念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待发现的星辰。”周兴露带我们走过荣誉墙:30余名学生在各级特奥会斩获近百余奖项,但更珍贵的“奖杯”藏在日常——自闭症儿童主动问好的瞬间,孩子们学会系鞋带时涨红的小脸。

面对特殊教育终身体系尚待完善的时代课题,这位深耕特教十二载的校长充满期待,“当特殊教育向学前干预、职业培训延伸,当社会支持体系日益健全,每个生命都能书写自己的精彩。”
也许,在启智学校的这些孩子永远不会被“治愈”,但周兴露和同事们却用爱与专业,为他们点亮了一片星空。

记者:周国栋 张亚 唐宇
编辑:王芮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