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春风起新苗——走进石楼县丁喜辉育苗基地

图为丁喜辉育苗基地内,育苗人员正在点籽。 刘少伟 摄
四月的石楼县,春意盎然,田野间涌动着勃勃生机。
在灵泉镇丁喜辉育苗基地里,一排排现代化大棚沐浴在阳光下,棚内青翠欲滴的种苗正茁壮成长,几位育苗人员穿梭其间,装盘、点籽、浇水、搬运育苗盘,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春耕画卷。
“最近接到中阳县30万株朝天椒的订单,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要交货,所以必须盯紧点,确保按时交付。”近日,记者走进丁喜辉的四号大棚,他正手持水管,小心翼翼地为一排排嫩绿的种苗浇水,水珠在阳光下闪烁,仿佛给幼苗披上了一层晶莹的外衣。他解释说:“育苗是个精细活儿,从种子选育、催芽、点籽、出苗,到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肥管理,每个环节都得精心照料,容不得半点马虎。”
今年30岁的丁喜辉,如果算上2015年开始帮助父母干活的三年,已在育苗行业深耕十年。从最初的两个小棚,到如今的11个现代化大棚,他的育苗基地不仅满足了石楼本地的需求,还成为中阳、柳林、孝义等周边县市的重要供应商。
“每年从正月开始,一直要忙到端午前后,总共能育300万株种苗,包括西红柿、辣椒、芹菜等十几个品种,其中约五分之一供应本地,其余主要销往周边县市。”丁喜辉介绍说,“一到这个季节,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好籽才能出好苗。为了保障育苗的品质,丁喜辉的育苗基地不仅要选好种子,从点籽用的土壤就开始讲究起来。他介绍说:“现在育苗采用的全部是芬兰进口的泥炭,这种材料无病菌,能有效提高种苗的成活率,还能减少病虫害,更重要的是成本还比原来农户自己撒种子经济得多。”
为了提升管理技术,丁喜辉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还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摸索,甚至建立了技术交流群,与行业资深人士一起研究遇到的技术难题,防范遇到的各类风险。
“育苗不只是个技术活,还是个辛苦活。一般有五六个人帮我干活,忙的时候,需要雇佣十几个工人,大家一起加班加点,才能保证种苗按时交付。”丁喜辉说。
在6号大棚里,来自罗村镇吴家山村的脱贫户吴芳萍,正坐在用两个白色泡沫箱垒成的“小桌子”前,往育苗盘里点籽。她身旁,一摞摞已经完成的育苗盘整齐码放。吴芳萍说:“来这儿有二十多天了,每天从早上7点半开始,一般干到下午6点半,每天能收入80元。离家不远就能找到这样的活,还不影响照顾家里,挺好!”
经过多年的打拼,丁喜辉的育苗基地已成为石楼县育苗行业的龙头,不仅为本地乃至周边县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带动石楼县发展出多家育苗企业。通过科技赋能和精细化管理,他不仅提高了种苗的质量,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还为全县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用上好种苗,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丁喜辉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刘少伟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