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贵州大叔胸腔肿瘤大如西瓜!珠江医院成功救治巨大胸腔肿瘤患者
近日,一场惊心动魄的“胸腔拆弹”手术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来自贵州六盘水的陈先生胸腔内重达4.5斤的巨型肿瘤被成功摘除,而这场跨越1500公里的生命接力,更成为粤黔医联体协作的典范案例。

珠江医院成功为贵州巨大肿瘤患者实施手术
绝望中的生命转机:这个手术来广州做
“当时已经绝望到想放弃。”42岁的陈先生回忆,半年前出现咳血、气短症状,且越来越严重,最终被确诊为右侧胸腔20厘米的巨型肿瘤。由于肿瘤压迫心肺且体积惊人,他辗转当地包括了省级的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风险太高”而被婉拒。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贵州六盘水钟山区人民医院作为珠江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单位,联合举办义诊,陈先生抱着一丝希望前往。胸外科吴源周博士作为珠江医院义诊团队成员之一,详细分析检查资料后,铿锵有力地说:“这个手术我们能做,来广州找我吧!”说完,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依托粤黔医联体双向转诊机制,陈先生随后通过绿色通道入住珠江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截面达17.5cm×12.6cm,相当于成年男性头颅大小,与肺、心脏形成致密粘连,而且右肺的上半部分已经被压迫变硬,完全失去了功能。

巨大肿瘤几乎占据了整个胸腔
7小时“拆弹”战:8根肋骨切断再接回
面对巨大肿瘤的棘手难题,经多学科研讨,胸外科陈群清教授与吴源周医生决定采用“断骨术”——切断患者第3至第10根肋骨,开拓手术操作空间再切除肿瘤,再将断骨逐一对位接回。
“就像拆开保险箱取出炸弹,还要原样装回保证正常运转。”吴源周医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手术场景。
手术室内,医疗团队经历惊险时刻——由于肿瘤巨大、出血较多,患者血压骤降至60mmHg,输血科紧急调配7.5个单位红细胞支持;麻醉医生团队全程绷紧神经以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
经过7小时鏖战,西瓜大小的肿瘤终被完整切除,陈先生成功过了第一关。但第二关的难度也不容小觑,因为涉及8根肋骨的精细复位。吴源周介绍,“我们保留了患者自体肋骨,并采用记忆合金固定器来准确复位并固定肋骨骨折的断端,避免植入过多替代肋骨的钛板防止异物反应,最大限度恢复胸廓外形的同时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术后第2天,陈先生就可以下床活动了,术后第10天陈先生病情平稳转回贵州康复。目前,陈先生自诉喘不上气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了。
医联体双向转诊:打通生命通道
“从贵州到广州,全程有医护对接,连医保报销都有专人指导,医联体让我少走了太多弯路!”陈先生感慨。
这场生命接力的背后,是粤黔医联体创新的“病床到病床”双向转诊机制,通过“基层初筛+上级攻坚”的精准协作模式,架起了一座连接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的救治桥梁。
珠江医院床位管理中心(联扶一站式转诊中心)主任叶丽丽向记者介绍:“基层医疗机构发挥‘前沿哨所’作用,通过专业初筛识别疑难病例;三甲医院则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救治难题。这种分层诊疗体系既避免了患者盲目求医的奔波之苦,又让最需要的病患获取优质医疗资源。”
据记者了解,珠江医院转诊系统构建了“三阶加速”模式:当联扶单位发现转诊需求,珠江医院多学科团队立即启动“云端会诊”,30分钟内完成病情评估与收治;对于危重病例,立即打开“极速通道”,10分钟内完成免费挂号、电子住院证开具、提前锁定床位等全流程服务;转运过程中向家属发送住院须知及入院手续办理进度,让家属从茫然无措到安心配合,实现从“联扶单位病床到珠医病床”的无缝转诊服务,全程“零等待”。
据统计,该机制运行至今,已为60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开启生命绿色通道,平均缩短诊疗等待时间1.74天,创造多个救治奇迹。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韩羽柔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