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佬的公关智囊团

文 | 王智远

让雷军道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毕竟不管是开发布会时,还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只要网友们一句话,他都会立刻回应,连忙说:我做得不对,我们已经收集了大家的反馈,会积极改进。

但这次小米SU7的事情,为什么雷军三天之后才道歉?

01

昨天我还在朋友圈发出疑问:雷军现在为啥要道歉?人家只是一个造车的,车是你买的,是你开的,使用指南也是你自己点的,出了问题就去找他,这确实有点奇怪,我不是很懂。

不过,在情绪上头时,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出这样的话,甚至还有人会说出一些反驳的话,这并不奇怪。

就像我发到小红书上之后,大家把我骂惨了,早上起来一看,小红书信息提示都99+了,下面全是各种理论。

所以,从公关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呢?总不能也跟着情绪上头吧?我也听到不少声音说,雷军应该第一时间冲到前面,去现场,找到当事人,然后当场握手慰问、表态、安排对接。

但我看完之后觉得,这种做法有点鲁莽。像这种较大的事情,我们不能只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不妨想一想,如果你现在有一个智囊团,你会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雷军在公众情绪激昂的时候选择暂时不出面,或者不去见当事人,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处理方式。

因为在当今舆论环境下,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公众会误以为车企已经承认了错误,或者认为车辆本身确实存在问题。这样一来,后续的理性沟通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雷军道歉这么慢,我个人认为,在面对生命时,尊重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我们要给公众留出空间,让他们充分宣泄情绪。

企业要满足大众对情绪宣泄的需求,让大家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公众的负面情绪,而不是给人一种套路化的印象。

这不难理解。试想,如果突然出现一件大事,一个人立刻就出来道歉,你会觉得他的道歉很诚恳吗?明星道歉你应该看过吧,认错速度比犯错都快。

换言之,你会觉得他真的重视这件事吗?大概率你会怀疑:他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搞清楚,就急着道歉,这难道是真正的诚恳吗?我们肯定会对他持怀疑态度。

02

这里,我又要从传播学角度给你分享两个概念了。

第一个是沉默螺旋的修正(The Spiral of Silence)。这个理论最初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 - 诺伊曼提出。

她觉得,平时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多人会因为害怕被别人孤立,所以不敢说出自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想法。这样一来,主流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

不过,现在有了互联网,情况就不一样了。出现“反沉默螺旋”的现象。也就是说,那些少数派的意见,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不再沉默,甚至有可能变成更有影响力的观点。

举个通俗例子:

在一个班级里,大家都在讨论一个很火的话题。大部分同学都支持一种观点,而你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怕被大家孤立,就不敢说。所以,大家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声音,主流观点就更强大了。

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那些少数派的人可以在网上找到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不再害怕被孤立,还有机会把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说不定就能改变原来的局面。

第二个概念是认知失调修正(Cognitive Dissonance)。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说,当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不一样时,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为了让自己舒服点,你可能会想:“偶尔吃垃圾食品也没啥大不了的”,或者告诉自己:“我多运动运动,就抵消了”,或者强调自己其他健康习惯挺好,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些。

这就是认知失调修正,就是人们发现想法和行为不一致后,调整一下,让自己心里没那么冲突。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沉默螺旋修正更多关注社会上大家怎么形成舆论,还有个人在群体里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认知失调修正,则侧重于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态度调整。有时候,这两个概念会互相影响。

我为什么要介绍这两个概念呢?很简单。事情发生后,我们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官方的回应。表面上,这些回应是解释事情的真相,但实际上,它们做了两件事。

第一,修正认知失调。官方的回应能帮助大家调整想法,让心里的冲突少一点。

第二,它们在修正传播中的沉默螺旋效应。舆论里,少数派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强势的观点会占主导。但如果一直这样,事情可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官方要通过合理的回应,打破沉默螺旋,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两个概念看似有点学术,但和我们每天面对的信息都有巨大的关系,了解它们才助于了解事情的基础面貌。

既然这样,再来看看小米官方怎么做的。

事故之后,小米的第一条声明里写得很详细,列出了像“方向盘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这样的技术参数。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用专业术语来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这件事。

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没怎么安慰大家,但实际上,它把事实摆了出来。这种案例并不少见,比如以前的巴奴毛肚火锅卫生问题、和公牛插座的安全问题,都是类似的处理方式。

再来看看责任的主体。这起事故的责任主体,一方面是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小米公司。

小米把责任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官方技术团队,他们负责澄清事实;另一部分是雷军,他负责表达情感。这就像是一个“双层回应体系”。

这有点像“三维切割模型”中的价格带×场景×需求的交叉定位。官方声明对应“技术验证”场景(理性层面),雷军道歉对应“情感抚慰”场景(感性层面)。

二者分属不同的责任维度,既避免了单一主体承受全部舆论压力,又实现了责任的合理稀释。

看不懂对吧,我举个例子:

你去商场买手机。商场里有各种不同价格的手机,这就是“价格带”。你买手机可能是为了送朋友礼物,或者是为了自己工作,这就是不同的“场景”。

而你可能希望手机拍照功能好,或者续航能力强,这就是你的“需求”。商场会根据这些因素,给你推荐合适的手机。

小米的双层回应体系也是类似的。官方技术团队出来公布车辆行驶数据和智能驾驶系统的情况,澄清事实,就像商场给你提供产品信息一样,让你能理性地了解情况。

而雷军则在后面表达哀悼和歉意,安抚大家的情绪,就像商场针对不同的购买场景,给你贴心的服务一样。

这样,小米既满足了大家想知道真相的需求,又照顾到了大家的情绪,把责任合理地分配了,也引导了舆论。所以,这种回应方式,能帮助小米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找到平衡。

03

那么,再来说说,雷军为什么回应得这么慢?

从公关角度来看,雷军在官方第二次发声明之后才表态,本质上是一种错峰回应,也是对“沉默螺旋”的一种破解。

你想,事情刚发生时,大家情绪是最激动的,各种声音都有,舆论一下子炸开了锅。这时候情绪就像一个波浪,刚开始会有一个很高的峰值,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降下来。

雷军选择在这个情绪稍微平缓的时候回应,正好打破了那种大家都在不断强化自己观点、疯狂议论的局面。他先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技术争议,然后再来安抚大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再次陷入情绪的漩涡里。

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特斯拉的刹车门事件。

当时,特斯拉官方也是先完成了事实的回应,再以跟随者的姿态介入,进行情感回应。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正面的冲突,又可以依托前面的数据,去做情感的回应。

还有一点回应涉及到价值观排序。什么是价值观排序?

比如:

你一天有好几件事儿要处理。老板给你布置了个紧急任务,下班前必须完成;家里有点事儿,爸妈希望你回去一趟;女朋友今天过生日,约好了晚上吃饭。怎么办?

要是你特别看重工作,觉得升职加薪很重要,那你可能会跟家里和女朋友解释一下,先把工作做完;要是你特别孝顺,觉得家人最重要,那你可能会跟老板请假,先回家。要是你特别重视女朋友,那可能会先去陪她过生日。

这就是在给“工作重要”“家人重要”“感情重要”这三个价值观排序,根据排序来决定先干啥。

小米出了事故,它也得考虑好多事。一方面,大家肯定想知道到底咋回事,这是公众的知情权,很重要。

另一方面,出了这么大的事儿,大家肯定心里不好受,情绪得安抚,这也是很重要的。再有,小米自己还得考虑自己的形象,不能因为这次事故就把牌子给砸了,这也很重要。

04

在这件事中,小米价值观的排序逻辑是什么呢?

小米把用户体验、情绪的问题,归为“中端需求”。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相对来说是可以快速修复的,属于用户体验层面的问题。

对于这次致死事故,小米把它归为“超高端需求”。

这种需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生命安全,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小米觉得,这种超高端需求,官方自己不能直接解决,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来明确责任和后续处理。

因为生命安全问题太严肃了,不能随便处理,必须依法办事;它把生命安全放到了最高位置,但同时也在处理过程中遵循了流程和规则。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没做到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是一种“黑箱信任”,就是说,大家希望企业能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而且要表现得一致。

比如:

之前迪士尼鳄鱼袭童事件,CEO以“父亲”的身份给家属打电话,这不仅解决了企业责任的问题,还让大家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这种处理方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公众的期待。

但小米这次的策略是“流程合规优先”,听起来很合理,但有点太注重程序了,没有及时用情感来安抚大家,没有满足公众对生命安全这一最高需求的期待,导致大家觉得小米有点冷冰冰的,没有那种温暖的感觉。

这种处理方式让公众觉得小米没有把“生命至上”放在最前面,所以出现了认知上的失调。

雷军回应得比较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作为创始人,避免一开始就陷入情绪化的舆论漩涡;这是小米官方这次的失误,或者说是人文关怀方面欠缺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小米公关一些碎片化看法。我觉得这场公关没那么简单,它不只是雷军道不道歉、小米赔不赔的问题。它可能还涉及到三个“战场”:认知战、时间战和伦理战。

认知战是必须得把信息分层去处理;时间战,是利用舆论当中的波动,把握好回应时机。

伦理战是最难的。企业做生意要讲理性,但面对公众的时候,还得考虑大家的情感和期待;小米这次,既要按照法律和流程办事,又得让大家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这就需要在商业理性和人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边界。

但不管怎么说,以IP为中心的企业并不是一种好事,因为大家对IP有感情,一旦出事,就会特别关注IP的反应。

所以,对于大企业来说,创始人有时候得往后退一步,不能光靠自己的人气去撑整个品牌。不然,一旦出事,压力就全在他一个人身上了。

最后,还是得提一句:逝者为大。

很多品牌靠IP吸引人,大家对他有了感情,但如果真出了大事,这时就不能光讲道理,还得先讲感情。到底是先摆数据,还是先安慰人呢?这是个问题。对了,我选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