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数智赋能·互联共生”,全国课改名校精品课暨“数智课堂”展示活动在罗外举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4月14日,全国课改名校精品课暨“数智课堂”展示活动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举行。活动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南方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罗湖外语实验学校承办。陕西师范大学南方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石海燕,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宋永成,罗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爱华,罗湖区教科院院长李春娥,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罗外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宁革,罗湖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曾琳琳,罗湖外语初中学校党总支书记肖继宏,翠园东晓创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北常,罗湖外语小学副校长黄嘉玲出席会议。

本次活动以“学为中心·数智赋能·互联共生”为主题,既是一场聚焦新课标背景下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端论坛,更是详解数智赋能课堂、引领课堂改革发展的盛会。
听:专家云集,畅谈课堂革命新路径

全国课改名校精品课暨“数智课堂”展示活动开幕式上,罗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爱华向出席的领导、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罗湖教育事业的各界朋友表示了衷心感谢。她表示,罗湖教育在“14104”战略引领下,在打造新质区域教育生态中,深化“三个新”创新实践:贯通理念创新、育人场景焕新、数智应用革新。期待更多像罗湖外语实验学校般扎根基层的创新实践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强国建设输出可复制的区域课改样本。

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系统阐述区域课改实践:罗湖教育通过“四个转变”构建新质教育生态,以“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和“项目式学习三年行动” 为双轮驱动,将学科育人融入改革全链条。罗湖外语实验学校的“智互课堂”,是罗湖区“数智课堂”理念的落实与践行,是这个罗湖样本衍化。

罗外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宁革表示,罗外教育集团以数智赋能推动课堂改革,构建“学习共同体+流程再造+评价驱动”战略体系。罗外实验课改理念好、抓得准、目标明、情感丰、技术好,有领导团队的远见及规划、教师高度认识及配合,课改之路向好发展。

罗湖外语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朱海珊表示,罗湖外语实验学校始终坚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办学理念,作为深圳市智慧校园示范校,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构建“智互”课堂体系、打造“尚美德育”三维课程、开发“融合阅读+”“劳动实践+”等特色课程群,推动教育教学全面变革。
八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分享新课标新理念,研讨课堂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实施路径,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可供鉴的实操经验。罗湖外语实验学校周金红副校长主持。

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李国文校长以《指向核心素养的罗外实验“智互”表达》为题作主题分享。他从“AI重塑人才标准,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时代之问说起,详细解读罗外实验“智互”课堂模式:以“导—学—展—测—评”五环节闭环为实施路径,以技术工具为支撑,以小组互助为形式,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生长的新型教学形态。
山东杜郎口教育集团张代英校长以《课堂改革的深度实践体系(杜郎口2024升级版)》为题,解读了杜郎口教育集团以AI技术重构教学模式,构筑“五位一体”教育新生态。通过“五位一体”自主管理系统、教师发展动力系统和质量保障体系推动AI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乔海明副校长以《乌兰镇中学课改探索与实践》为题,阐释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专家引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聚焦课堂主阵地和核心素养落实,积极探索高质量教育发展路径的课改之路。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吴坤雄主任以《从中考命题方向谈课改》为题,深度剖析中考命题改革,从“考知识”迈向“考素养”,以考促教、促学。同时,他指出课堂教学应从“教为主”转向“学为主”,并强调命题与教学联动,推动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层面的改革,助力教育发展。
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中学刘应琼校长以《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变革——以永昌中学“活”课堂建设为例》为题,从源起、活课堂样态、建设活课堂行动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永昌中学近年来建设“活”课堂的成功做法。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兰池学校扫阿联校长聚焦新课标并结合兰池中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以《发展智慧教育,莫基美好未来》为题做了深入阐释。介绍了学校以特色办学理念为引领,通过优化教研、打造高效课堂、借助数字技术等举措,推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建设的经验,以及持续探索智慧教育新路径的决心。
山东十二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王勋达董事长以《AI+让梦成真》为题,结合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深入且全面地强调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课改的重要性。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张佳心主任带来《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开展了一场以 “人工智能” 为主题的小组体验式培训,帮助与会嘉宾更透彻地理解小组建设的实施路径。
观:名师献课,遇见双轮驱动新样态
本次活动汇聚全国课改先锋案例43节,多维度呈现罗湖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和项目式学习双轮驱动的课堂新生态。


主会场课程以“学生主体、技术赋能、学科融通”为核心,罗湖外语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构建起情境调动、问题驱动、项目行动的三维教学范式。各学科借助AI智能体,通过真实场景的智能化重构,生动演绎了“智互课堂”如何重塑教学生态,为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提供鲜活样本。
罗湖外语实验学校刘骥老师将本土文旅资源融入罗湖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通过沉浸式情境设计实现英语素养的生活化迁移,实现学科素养生成过程的实时可视化评价;王莉莉教师创新运用力传感器与实时数据系统,打造出虚实交融的项目化学习空间;李汶骏、陈晓梅老师的双师美劳融合课堂上,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现知识的多维整合;吕恩琪老师基于情境驱动,构建起突破课堂边界的全域学习网络。
内蒙古乌兰镇中学乔海明老师以皮蛋实验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项目探究中建构碱的认知体系;杜郎口镇中学刘桂喜老师借助AI情境生成器,以动态评价激发数学协作新动能。


分会场36节精品课同步奏响,从技术赋能深度、学科融通广度、情境创设效度三个维度,立体化呈现“智互课堂”的迭代成果。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精准捕捉学习轨迹,项目式学习支架推动深度学习发生,真实情境与智能技术的双重建构,不仅彰显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无限可能,更勾勒出未来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养培育的全新图景。



在专家评课环节,多位教育研究者对罗湖“智互课堂”的革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教育局教研室张琼政书记指出:“通过罗湖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的动态反馈机制,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结构性转变。”罗湖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蒋麑老师在观摩后表示,罗湖外语实验学校以评促学的实践样本,特别是项目式学习中展现的跨学科整合力与真实问题解决力,正在重新定义“好课堂”的标准。
思:先行示范,引领课堂改革新风向
课堂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罗湖外语实验学校落实罗湖区教育局“14104”总体战略布局,以“重构区域教育生态、探索教育现代化新路径”为目标,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智互”课堂模式。该校不仅凭借这一创新实践获评罗湖区智慧教育示范校,更以市级重点资助研究项目立项为新起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罗湖经验”。这些实践印证着:以技术之智赋能教育之美,方能在教育现代化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图片由罗湖区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