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黔南州多维普法精准服务——让法治精神融入城乡肌理

清晨的阳光洒满黔南州龙里县醒狮镇大岩村,村头的法治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围着新更新的法治宣传栏讨论着。“你看这上面说的,土地流转要签书面合同,还要去村里备案,咱以后可不能再马虎了。”村民王大爷指着宣传栏上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解读,对身旁的邻居说道。这是黔南州“八五”普法工作在乡村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伊始,黔南州便明确了“到2025年,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的总体目标,并细化为校园、企业、乡村等多个领域的具体指标。黔南州通过精准化、多元化、常态化的普法举措,让法治精神融入城乡肌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学校里的“模拟法庭”:法治种子在校园萌芽

“现在宣布开庭!”随着“审判长”稚嫩却严肃的声音响起,都匀市第三中学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庭”。这场模拟庭审,从法庭调查到法庭辩论,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还原真实庭审过程。扮演“被告”的学生小李在活动结束后深有感触:“原来一时冲动的欺凌行为可能触犯法律,今后我不仅要约束自己,还要提醒同学远离校园暴力。”

在黔南州,这样的场景在各中小学很常见。“八五”普法期间,黔南州制定了“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法治副校长们不仅带来生动的法治课,还组织开展法治情景剧展演、法治漫画比赛等活动。黔南州各县市中学法治副校长用本土案例解读法律知识,让抽象的法条变成贴近生活的“成长指南”。

如今,走进黔南的校园,“遇事找法”的种子已经深埋进学生们的心中。

企业车间里的“法治体检”:为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张律师,我们公司和合作方的合同里,这个付款条款是不是有风险?”在龙里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旁,企业工作人员拿着合同向“法治体检”服务队的律师请教。这个由黔南州以县(市)为单位组建的律师服务团,在全州开展“法治体检”专项服务,共计2000余次。

律师服务团不仅讲解《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知识,还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指导完善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贵州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参加普法培训,建立起规范的合规管理体系,成功规避了一起金额达300万元的合同纠纷。“普法不是简单的发资料,而是帮我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该公司法务部主任感慨道。

“八五”普法以来,黔南州建立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机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全州党员教育体系、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组织州、县(市)两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52期,举办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讲座2.58万场,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活动2.98万次。

苗寨里的“山歌普法”:让法律听得懂记得住

“诈骗手段花样新,钱财守护要用心……”在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村,八音弹唱声声悦耳,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黔南州民族文化浓郁。“八五”普法期间,当地设定“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法律知晓率、民族村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将法治元素融入民族文化。

“国家颁布民法典,法律法规记心间;我用山歌来传唱,人人都是宣传员。”在龙里县湾滩河镇孔雀寨,布依族普法山歌唱不停。龙里县司法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建山歌普法志愿者队伍传递普法好声音,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

每年的春节前后,独山县司法局都会组织辖区文艺演出志愿队精心创作法治文艺节目,采用快板、花灯剧、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易接受、听得懂、记得住的法治文艺演出,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法治文艺节目。

“用我们听得懂的话、喜欢看的戏来讲法律,比单纯念条文好懂多了。”独山县基长镇村民蒙大姐说。此外,黔南州还组织了民法典普法山歌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普法+“村马”“天眼”+普法以及三都自治县水族民歌、独山法治花灯、平塘布依族“八音弹唱”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常态开展,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

直播间里的“法律答疑”:普法搭上“数字快车”

“要是不小心点击了诈骗链接该怎么办?”“我最好的朋友如果让我担保可以吗?”……

2025年3月18日,黔南州委政法委、中国人民银行黔南州分行、都匀市公安局联合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普法直播进高校活动,结合“校园贷”“两卡”犯罪、“网络刷单返利”以及交通安全等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们的防骗意识,直播间吸引了数万名网友积极参与。黔南州中级人民院擦亮“法治黔南”普法品牌,制作发布以案释法、违法犯罪警示等短视频作品,抓住和深耕社会热点,主动“傍”热点普法,让网民愿听、想听,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截至目前,“法治黔南”短视频普法话题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4亿次。数字的背后,是一条条普法视频从“圈内”走向“圈外”,是一次次在“出圈破圈”中“吸粉引流”。

“八五”普法期间,黔南州积极拥抱“互联网+”,都匀市公安局打造全方位的线上普法矩阵。“都匀公安”抖音账号发布视频作品1000余个,总播放量超亿次,阅读量过千万次。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普法更精准,平台根据用户浏览习惯推送相关法律内容,实现“你需要什么,我就普及什么”,顺利完成线上普法目标。

以“普法”促“善治”:“法治之花”结出丰硕果实

在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当事人张先生通过“云上法庭”完成了远程调解。“不用来回跑,在家就能解决纠纷,省时又省力。”这得益于黔南州在“八五”普法中同步推进的“智慧司法”建设。

近年来,全州行政诉讼一审案件大幅下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农村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传统纠纷数量不断减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显著增强。

在乡村,“法律明白人”成了化解矛盾的“生力军”。全州设定培育“法律明白人”1万名以上、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0%的目标,共培育“法律明白人”1.2万名,2024年累计调解纠纷1.8万起,成功率达92%。贵定县新巴镇乐邦村“法律明白人”陈大叔,仅2024年就调解邻里纠纷17起,成功率100%。“以前村民吵架就靠拳头,现在知道找我评理,按法律说事儿。”陈大叔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不仅如此,黔南州还将普法工作纳入了全州“十四五”规划和法治黔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一体推进,先后出台了黔南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行政执法机关“以案释法”工作制度》等制度性文件19个。

如今的黔南州,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企业,法治精神已融入日常。“八五”普法的五年,是黔南州法治建设加速推进的五年,更是群众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当法治精神融入城乡肌理,这片土地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翔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