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丰收进行时:主产区全力护航夏粮生产
人民网记者 李栋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4,其中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近期,受降水量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多地出现旱情,多个夏粮主产区合力抗旱减灾保丰收,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少雨、土壤干旱,大家要充分利用喷灌、滴灌设备,及时给小麦灌溉,保障小麦在灌浆期的最后生长。”临近夏收,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农业农村局特聘技术员、高级农艺师杨广军成了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之一。
今年,二安镇种粮大户徐永齐的300亩麦田采用滴灌技术,将水肥精准输送到田间,加速小麦生长。“科技化、水肥一体化的应用,让咱们农民多种地、种好地、多打粮,尽管天气旱,但今年的产量还是有把握。”徐永齐说。
据气象部门研判,今年河南省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降水分布不均,旱涝风险叠加,旱涝并存、旱涝急转风险较高。
由于近期降雨偏少,河南省各地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为抗旱保灌,3月以来,河南省水利厅组织省属大中型水库下泄水量11.51亿立方米,235处大中型灌区开闸引水,累计引水23.92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843.44万亩次,补源面积307.9万亩次。
“此外,还制定了省级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调整更新了447名省级专家库,加快构建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徐永齐的抗旱过程只是全国各产区保丰收的一个缩影,合力抗旱减灾的努力不只进行在河南。在甘肃,4月中下旬以来,陇东、陇中局地旱情发展较快。甘肃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自5月17日起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变化趋势,切实落实农业抗旱各项措施,尽最大努力减轻干旱影响和损失。
在山西,3月份以来,平均降水较常年偏少20%,大风天数显著增多,旱情加剧。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两个月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厅领导带队赴各地,查看墒情、调研对策,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据了解,四个抗旱工作组已分赴临汾、运城等地开展工作指导,全省调度各类应急水源,利用水利设施对旱地进行补水浇灌,发挥大中型灌区主力军作用,从南到北已启动春浇春灌抗旱保粮行动。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韩丽娟介绍,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小麦灌浆期气温偏高,干热风灾害有偏重发生的趋势。2001年、2014年、2022年、2024年都发生了较严重的干热风灾害。当干热风发生时,会加剧小麦蒸腾作用,导致根系水分吸收和植株蒸腾失衡,进而引发灌浆受阻,出现颗粒不饱满甚至空粒现象,严重影响最终产量。
“我国干热风影响范围主要覆盖黄淮海平原、汾河盆地、河西走廊和新疆南部等小麦主产区。”韩丽娟建议,“一喷三防”是防范干热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一起喷施,从而达到防治小麦病虫、防止干热风、防止小麦倒伏的目的。需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后期倒伏造成另外损失。
“总的来看,今年夏收粮油生产形势不错,呈现‘一稳一好’的特点。”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
面积稳。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冬小麦面积3.4亿亩、基本保持稳定。冬油菜面积1.1亿亩,连续7年增加。
长势好。今年冬小麦拔节期一二类苗比例是91.2%,比常年同期高了2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持平。
为应对部分地区旱情对春播造成的不利影响,近期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3.76亿元,支持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广西、陕西等6省(自治区)做好抗旱救灾等相关工作,重点用于对相关地区开展喷肥保苗、浇水补墒、农作物改种补种等农业生产抗旱防灾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助力减轻灾害影响,为促进全年粮食丰产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冬小麦由南到北开始陆续收获。潘文博表示,要密切监测干旱、干热风、烂场雨等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早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一旦发生灾情,第一时间应急处置。同时,做好机收和应急抢收抢烘的准备,确保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