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建设谱写格尔木高原发展新篇章
那达慕盛会话变迁
“四地”建设谱写格尔木高原发展新篇章

孟秋时节,风拂海西,阿拉尔草原绿茵如毯,随着一声清脆的马蹄声划破草原宁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九届那达慕大会在“中国盐湖城”格尔木正式拉开帷幕。身着蒙古族盛装的牧民牵着骏马来回穿梭,藏族姑娘的氆氇裙摆随风飘动,汉族游客举着相机记录热闹瞬间——这场延续千年的草原盛会,如今成了格尔木发展成果的“立体展示馆”。从盐湖宝藏的绿色开发到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到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这座青藏高原上的“盐湖城”,正以那达慕为镜,映照出“四地”建设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璀璨答卷。
那达慕大会:民族文化与团结的盛宴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盛会,随着海西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意识的不断结合,那达慕大会展现出崭新的时代精神和风貌,不仅是草原儿女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自2008年海西州那达慕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经过9届的举办,如今的那达慕已经成为展示德都蒙古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的舞台,也是交流情感、互通信息、发展畜牧业的平台,更是招商引资,文化交流,观光旅游的盛会。
盐湖“点金”与戈壁“风光”: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绿色变革】“盐湖里的‘白金子’,现在能炼出‘绿能源’了!”格尔木作为“中国盐湖城”,盐湖资源丰富,盐湖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格尔木市坚持以项目夯实产业基础、以节能激发转型潜力、以创新赋能企业升级,全力推动盐湖资源开发全链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上半年,格尔木市的盐湖产业在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西矿环保升级及多金属综合循环利用、汇信2万吨碳酸锂等项目的投产,形成了“钾、锂、镁、钠”多元素综合开发的产业格局。以前盐湖只挖钾,现在能把“废料”变成宝贝。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盐湖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了产业的绿色发展。格尔木市正从简单的盐湖资源开采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转变,构建了梯级开发、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

【戈壁滩上崛起“风光”高地】如果说盐湖产业是格尔木的“家底”,那清洁能源就是这座城市的“未来”。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格尔木市更是成绩斐然。在格尔木光伏产业园,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片蓝色的海洋。如今,格尔木市新能源装机成功跨越1000万千瓦大关,新型储能装机也突破100万千瓦。“十四五”规划期间,格尔木市充分利用当地“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优势,开展全域风光资源普查与承载力评估,筛选出1.28万平方公里可开发土地纳入“十五五”国土空间规划,预估可开发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达 2.19亿千瓦。
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格尔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力量。截至目前,能源企业实现产值90.9亿元,实现税收14.6亿元,带动就业上万人,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46.9%。“五大六小”能源央企纷纷落户,新能源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约60%,规上工业企业达2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6%。清洁能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不断攀升,为格尔木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旅融合与特色农畜:生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昆仑文化赋能旅游新体验】今年以来,格尔木市锚定产业“四地”建设战略部署,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任务。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52.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88%;实现旅游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21.47%。那达慕大会的举办,更是为格尔木市的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格尔木市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格尔木市昆仑山、察尔汗盐湖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以及109国道、215国道、315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积极融入青甘、青新、青藏旅游大环线”。形成了青藏线世界顶级旅游带、昆仑文化探秘旅游带、盐湖雅丹地貌旅游带、城际休闲旅游带四大旅游带。并精心构建“高原秘境—工业奇观—红色文化”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
文旅市场的火爆,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2025年以来,格尔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旺季工作指挥体系,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916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52家次,处理行政处罚案件1起,挽回游客损失10514.9元。同时,在察尔汗盐湖景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布投诉电话,截至7月共处理12345热线、云上昆仑等转办件186期,已办结160余期,有效保障了游客权益。为进一步提升吸引力,格尔木还邀请俞敏洪、朱迅等公众人物赴察尔汗盐湖引流,上线“逸游盐湖城”和“格尔木旅游便捷地图”微信小程序及落地短信服务,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推送图文信息207篇、短视频339条,不断扩大城市文旅影响力。

【有机产品走出高原走向世界】格尔木市依托交通枢纽、东融西联节点城市定位,充分挖掘特色农牧产业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枸杞、牛羊、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枸杞产业方面,目前,格尔木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10.37万亩,种植面积较上年度增加5900亩,价格回升约18%,进一步带动枸杞产值增长。依托枸杞产业,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还引进了深加工项目,如青海格尔木垦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枸杞锁鲜生产线和原浆生产线,2024年生产锁鲜干果30余吨、枸杞原浆200余吨,产值超1100万元。全市有机枸杞出口额连续13年领跑全省。并且已有8家涉农企业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名录,3家“神奇柴达木专卖店”通过州级验收。品牌建设上,格尔木市坚持“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牌同创的战略,全力塑造“神奇柴达木”“尔木怡心”等区域公用品牌形象。

除了枸杞,格尔木的牛羊肉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乌图美仁乡的生态牧场,牧民们采用“草原放牧+补饲”的方式养殖牦牛和藏系羊,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其牛羊肉不仅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还开发了牛肉干、羊肉肠等深加工产品。长江源村则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模式,建成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开发“唐古拉牦牛”“唐古拉藏羊”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7万元,较搬迁初期增长10余倍。
从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格尔木第一产业增加值0.66亿元,同比增长5.9%,农牧业生产稳中有进。绿色农畜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下一步,格尔木还将加快推进枸杞交易中心、特色生物产业园市场化运营,持续扩大枸杞种植面积,提升加工水平,推动绿色农畜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绿色屏障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前草原上有不少垃圾,现在到处干干净净,牛羊也长得更壮了。”郭勒木德镇牧民卓玛指着自家的牧场说。在察尔汗盐湖周边,工作人员定期监测水质和土壤,严禁乱采乱挖,确保盐湖生态安全。“我们还在盐湖周边种植了沙棘、柽柳等耐旱植物,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作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这样的生态保护实践,在格尔木已形成常态化——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格尔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6%,较去年同期增长5.8%,PM2.5平均浓度值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得格尔木市的绿电规模实现了飞跃式增长,2024年全市清洁能源发电量101.4亿千瓦时,增长30.8%,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同样成效显著。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巡山队员几年如一日地守护着万亩禁牧草场。如今,可可西里已连续16年无盗猎枪声,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增长到7万多只,从“濒危”转向“近危”。巡山队员还借助科技力量,通过“生态之窗”远程观测系统实时监测藏羚羊迁徙,卓乃湖保护站开通5G基站后,藏羚羊迁徙产仔高清画面可实时回传,既提升了保护效率,也让巡护员能与家人视频通话。
【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生态环保的成效,也体现在乡村振兴中。在郭勒木德镇阿拉尔村,以前村民们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井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砖瓦房,通了自来水和宽带。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图书室,村民们农闲时可以跳广场舞、看书,生活越来越红火。

乌图美仁乡的变化同样显著。该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安居稳牧”,全乡农牧民住进了彩钢房,用上了太阳能,新修的牧道、满仓的青贮草料让生活更便利。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格尔木市还注重人才培养。今年上半年,全市举办了枸杞种植、牛羊养殖、乡村旅游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以前种枸杞全靠经验,现在学了科学技术,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参与培训的一个学员说,她现在不仅自己种枸杞,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平安基石与民族团结: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原答卷
【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2025年以来,格尔木市精准发力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州委关于平安建设各项部署安排,夯实“稳”的基础、注重“打”的震慑、矢志“防”的策略、提升“安”的质效。

7月10日,格尔木市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涉及60余名装修工人、金额达81万元的欠薪纠纷,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了矛盾升级。纠纷的妥善化解,彰显了“一站式”解纷平台的优势,既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也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范例。
截至目前,市综治中心受理并调解矛盾纠纷215件,解决信访事项3件,引导进入司法程序1件,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对综治中心工作认可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
【籽籽同心共创和谐家园】格尔木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格尔木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的殷切嘱托,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扎实落实惠民政策,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重大民生暨为民办实事项目涵盖十大类26项,总投资3.3亿元。
在就业方面,格尔木市深入开展“12+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现场招聘会及“优企招才引智”等11场招聘活动,累计服务企业14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130个,成功帮助266人实现就业,全力维护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同时建立“月有专场,周有招聘,日有直播”的常态化服务机制,累计直播带岗91期,入企探岗3期,线上线下同步带岗9393个,将互联网空间打造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平台。开展枸杞剪枝、热力司炉工、嘛呢石雕刻、挖掘机司机等实用型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开设各类技能培训班20期,培训各民族学员1783人次。
站在阿拉尔草原上,看着那达慕大会的热闹场景,与城市发展的火热图景相互映照。这座位于青藏高原的工业城市,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四地”建设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跨越。未来,这座“盐湖城”将继续锚定目标、砥砺前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生态底色更浓、民生福祉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