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自怨自艾意思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吗

今天想分享一下对汉字“艾”的个人理解。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怨”的真意,提出了颠覆性的解读,认为“怨”本是“人相偎心相印”,故可引申出“依靠”之意;“怨恨”本是“因爱生恨”,却被后人误解为“怨=恨”。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怨自艾”有点怪怪的,就决定揣摩揣摩,重点是“艾”字。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艾”出现于战国金文。

现代字典中对“艾”有2个读音6条释义:

我直接懵逼了,“艾”又是草,又是老年人,又是美少女,又是绝止,还是治理?有点乱啊!

传统认为“艾”的造字本义是“一种草”或是“割草(乂艸)”,那是怎么引申出其它义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艾”为“冰臺也”,清代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释“艾”为“仌臺也,治也,养也”。

我顺着段玉裁的思路,试着找出“仌臺”、“治”和“养”三者之间的关联点。

1.关于“养”

“养”的本义是“放羊/牧羊”。

羊的最大特点是“驯服,温顺”。

2.关于“治”

我曾经解读过“台”是“胎儿头位入盆”,是“顺产位”,故有“顺”意。所以“治”就是“将水道疏导通顺”。

3.关于“仌臺”

这是最废脑的一个词。许慎对“仌臺”并未解释,而段玉裁引用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的“削冰令圆”来解释“仌臺”,用现代大白话讲就是“将冰块加工成凸透镜,可以聚日光点燃艾草”。段玉裁还是挺有创意和想象力的。

但我并不认可段玉裁对“仌臺”的注解。

个人认为,“仌臺”应是“仌擡(抬)”的通假,而“仌擡”本是“仌笞”。“擡/笞”是异体字,小篆有“笞”无“擡”,意为“撃也”。

问题来了,“笞”为何是“擊”?

“撃”本义是“驾車”,“笞”如何与“驾車”扯上关系?

这就得先重温一下我曾经对“馮”的解读了。

春秋晚期的金文“馮”是“仌+馬”,其“仌”不是“冰”而是“轭”,对人就是“凴”(靠几)。所以“馮”是用“仌”表意“双轭(两馬)”,即“骈”。

再看小篆“笞”,可以大胆推断出“笞”上半部不是“竹”,而是“双馮(四轭)”,表意“驷(四马)”;而下半部的“台”有“顺”意。所以,“笞”的本义是“驾驭驷马使驯服温顺”,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笞”会是“撃(驾車)”,同时也将“仌臺”/“仌笞”与“顺”扯上了关系。

4.综上可知,

“养”是使羊温顺;

“治”是使水通顺;

“仌臺”/“仌笞”之“仌”应理解为动词“套轭”,“仌臺(笞)”是套轭驭马使马驯顺。

所以,“艾”的本义应与“顺”有关一一疏导使通顺或驯服使温顺。

将段玉裁的注解弄明白后,回过头再细看最早的战国金文“艾”,我不自觉地就联想到了“驾驷”。

具体解释如下图所示(要结合上图的先秦马车结构图理解):

再看小篆“艾”,其上半部分在我眼里也不再是“艸”了,而是“四轭”。

结论:

“艾”的本义是“驾驷”。

因为驾驭马车的根本是驯服马匹使温顺听话,故又引申出“(使)温顺”之意。

这就能解释字典所列的“艾”的六个释义了。

1.耆艾:“耆”是指六十岁老年人,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所以“艾”在这里就是形容“耳顺”的六十岁老年人。

2.少艾:“少”指年轻,“艾”指“温顺贤淑”。

3.方兴未艾:此中之“艾”不是“绝、止”,而是“理顺”,意为“乱世刚结束,百废刚兴,但整个国家各方面还没有理顺”。

(以前释“艾”为“绝、止”是绝对的讹解)

4.姓:以“艾”为姓,说明该姓源自职业一一御(驭)者。

5.艾草:该草叶制成的灸条或灸柱,通过燃烧生热来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因为有“理顺”身体的功能,所以才叫“艾草”。

6.自怨自艾:下面单独解释。

成语“自怨自艾”典出《孟子•万章上》,讲的是商初太甲悔过的故事。现代词典将此“艾”释为“割草,比喻改正错误”。

再看下朱熹的注解一一艾,治也;说文云“芟草也”;盖斩绝自新之意。

可见,后世之人是接受了朱熹的观点。

我对“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的解读如下:

1.纠正一处断句: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2.“桐”是个地名,据说是商汤的陵邑。

3.自怨自艾:自怨,依靠自己;自艾,驯服自己使温顺。太甲花三年时间在桐邑悔过,完全依靠自己驯服自己,让自己变得温良恭俭让。(与“芟草”无关)

4.处仁迁义:处(處),积也;迁(遷),升也。太甲在三年时间里使自己的仁义得到积累和升华。

5.太甲被伊尹流放了六年:前三年,太甲“自怨自艾”;后三年,太甲“以听伊尹之训己”。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