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济宁市河湖长制凝聚合力,实现河湖管理现代化新跨越
1
4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介绍济宁市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 巍 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刘 沛 市城乡水务局工程管理与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
陈长华 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河湖技术科科长

1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请问在保障防汛安全方面有哪些措施?
刘 沛
多年来,济宁市坚持创新河湖长制体制机制,着力打造防洪更安全、生态更健康、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富民、管护更智慧的幸福河湖样板。在保障防汛安全方面主要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
一是全面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先后组织实施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防洪除涝工程三年攻坚行动。目前,全市249座水库防洪标准达标率100%,二类闸坝以上达标率98.7%;全市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至86.57%。二是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措施。顺利完成防汛抗旱指挥体系优化调整,组建防汛专家委员会,签约社会大型抢险设备4212台套,全市249座水库、526座重点塘坝全部明确了“三个责任人”并设置值守房,建立水务、气象、水文“三合一”降水数据平台。市防指及时会商研判、精准预警响应、科学调度防控,成功应对12轮强降雨和台风“格美”,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相关做法得到省领导批示,在全省推广。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城乡水务局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早部署、早准备,扎实开展汛前准备工作。一是织密筑牢防汛责任任务,落实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以及重点部位防汛责任人,实现防汛抗旱责任全覆盖。二是扎实做好汛前风险隐患排查整改,采取单位自查、行业检查和防指综合督导检查三个层次开展,建立问题台账,限期销号。三是修订防汛预案开展实战演练,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针对近年来水情、工情发生的新变化,及时修订完善相关预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汛前组织演练,不断拉练队伍、磨合机制。四是摸清物资装备和救援力量底数,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物资设备储得好、调得出、用得上,救援队伍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大众网记者
幸福河湖建设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和部门,请问在幸福河湖建设中,河湖长制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宋培秋
河湖保护治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在幸福河湖建设中,河湖长制发挥了重大作用,济宁市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是充分发挥河湖长牵头抓总作用。河湖长制的核心是党政领导负责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湖长,建立完善党政主导、河长牵头、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河湖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各级河湖长特别是总河湖长把幸福河湖建设作为强化河湖长制的重要抓手,牵头对本地区幸福河湖建设作出谋划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各种资源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帮助协调解决幸福河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河湖长+”协调联动作用。围绕幸福河湖建设,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河湖问题闭环整改、综合评价等制度,推行信息情况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非法行为联打、河湖污染联治、防汛安全联保“五联机制”。完善“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等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充分发挥“民间河长”群策群力作用。通过河长制平台,积极培育“民间河湖长”,发挥“河小青”等志愿者服务组织作用,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河湖保护治理和幸福河湖建设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爱河护河的浓厚氛围,凝聚幸福河湖共治共管共享合力。
济宁日报记者
请问在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过程中,是如何保障水清的?
赵 巍
近年来,济宁市城乡水务局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业、农业、生活、船舶污水“四水”共治,全市28个国省控考核断面、34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东线干线水质全部达标。
一是扎实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在原有的建站、纳管、拉运等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采取“以水养站”、生态净化槽、生态滤池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提标方面,近年来,全市共建设完成任城区安居污水处理厂、曲阜高铁污水处理厂等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5万吨每日,新建、改造市政污水管网588.82公里,消除城市污水管网空白区11.2平方公里,排查市政污水管网1960.24公里,改造管网混接错接、渗漏破损等缺陷问题1072处,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明显提升;按照“一厂一策”原则,综合采用优化工艺、设施改造、中水回用等措施完成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并在下游配套人工湿地,进一步提升出水水质。全市103个建制镇全部实现一镇至少一厂,建制镇污水治理模式全省推广。
二是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清零。城市黑臭水体综合应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引水入城、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全部整治完成。针对村内房前屋后及村庄周边的农村黑臭水体,采用岸上污染源头控制、岸下水体综合治理、岸边生态修复绿化等治理措施,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317处,159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项目建设全部完工。济宁市连续2次代表山东省在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项目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济宁晚报记者
在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济宁市在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能否具体介绍下已经取得的成效?
陈长华
济宁市结合水利部、省水利厅部署的目标任务,在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让人民群众“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实现河湖治理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比如兖州区通过泗河综合开发实施泗河生态治理,建设龙湖湿地、青莲公园、马桥湿地,涵养净化水环境,生态修复水生生物多样性,融合优质生态资源,先后建设龙湖公园、花海彩田、牛楼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集散中心等景区,有效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产业发展。牛楼片区采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美丽河湖成为兴业富民的“金字招牌”。
再比如曲阜市以尼山水库为依托,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充分发挥尼山水库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打造集文化交流、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尼山水库的旅游效益、景观效益。其他县市区也在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构建以幸福河湖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新模式。
编辑:冯雯雯
审核:褚同军、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