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 “出轨事件”背后的这些公众疑虑,也得扯扯清楚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视觉中国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肖飞被举报出轨多人,被医院解除聘用关系。事发后,举报信中出现的规培医生董袭莹也因其学习经历和从业经历备受质疑。舆论的发酵也早已超出人们对婚外情的谴责,因为属于私德范畴的出轨只是最表层的现象,而肖飞董袭莹事件的影响,深深地触动了人们对安全与公平等公共价值的担忧。

疑点之一是董袭莹履历跨越多专业,是怎么做到的,其中有无猫腻?据资料显示,董的博士导师是协和的骨科院士,毕业论文是医学影像方向,博士学位是内科,实习期间在胸外科的工作中还上了新闻,然后还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写了膀胱癌诊疗指南。这种跨界虽然还是在医学界内部,但也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作为高度专业化的医学,一般医生终其一生都难以换个专业部门,但董袭莹轻松做到了。难道真的存在那种“六边形战士”,能够轻易跨越森严的专业壁垒?

疑点之二是国家规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参加不少于3年的规培,但董袭莹可以缩短到只需1年,这个违反医学院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是因为她“天赋异禀”院方因材施教,还是存在其他特殊原因?而在令人震惊的“将已麻醉的病人晾在手术台40分钟”这一事件中,据传最初的原因,是董袭莹操作失误被护士批评,肖飞因护短与护士争吵,公然离场,罔顾患者生命安全,这个是否属实?

事件更引发了网友对北京协和医学院“4+4”教育模式的讨论。传统医学生需攻读临床五年制本科、临床“5+3”一体化或临床八年制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而“4+4”模式则是先接受4年的非医学专业教育,再进行4年的医学教育。这一模式本意是为跨专业的申请者提供了重新规划职业生涯的机会,打破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一格局,实现多学科深度融合。

我们当然不应因一个人的行为否定整个“4+4”模式,但网民通过董袭莹的事,怀疑协和利用这一模式的高门槛,为某些学生提供“绿色通道”,损害了教育公平性。比如有很多人认为董袭莹疑似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这个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并非一回事,并且董袭莹在其中学的是经济学,本科专业和医学类一点关联都没有,不符合“4+4”学制最早创办时的精神,也不符合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的申请门槛。但她回国后却到协和医学院读了4年就拿了医学博士学位,而且博士论文研究部分只有27页,实际内容是图像识别,被认为极其的水。所以很多人认为,协和医学院“4+4”对于那些学了8年甚至更久的专业医学生不公平。

更有人指出,这不仅涉及公平问题,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对医生的信任问题。就一年的规培,真能让一个学经济学的本科生去做高风险的手术吗?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他们有没有权利知道主刀医生的培训经历呢?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习,那些速成的外科医生手下的手术刀,合格度严重存疑。

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人私德,更是暴露了医疗行业的职业操守和监管问题。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职业,医德医术应是从业底线。医院在日常管理中,需强化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不能等舆论发酵才被动应对。不管网友质疑的问题是否存在,院方都有义务调查并解释清楚,而不是仅仅光速处理完肖飞了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