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晋绥八分区军民抗战纪事



  1937年开始,八路军120师先后创立晋西北、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随后统一为晋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后,其下辖的第八军分区(以下简称“八分区”)地处晋绥抗日战场最前沿,钳制着盘踞在太原的日本侵略军。

  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曾是八分区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勇不屈的民族战歌。

  浴血刘庄: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1941年至1942年,是八分区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频繁“扫荡”“封锁”“蚕食”,并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使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敌踪所至,庐舍为墟,淫掳烧杀,万民涂炭”。八分区军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党的领导下,与恶劣环境顽强抗争。

  1941年秋,八路军120师5团2营和3营的各两个连在完成护送干部任务后,由3营营长张九德、2营教导员范克让率领,自晋东南返回西山根据地。一天上午10时,部队行至古交大川刘庄时,发现一队日伪军正向村庄逼近。指挥员当机立断,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

  战斗打响后,日军突破6连阻击,向营指挥所所在高地逼近。10连迅速抢占制高点,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将其逼退至河滩。此时,9连及时赶到,堵住日军退路。日军小队长堂膝挥舞军刀,率残部拼死突围,被9连的班长李万生、副班长董士银和战士张富宝拦截。3人与堂膝展开白刃战,刺伤其腹部。堂膝负伤躲至巨石后拔枪顽抗,被3营副营长张金元一枪击毙。

  此战共歼灭日军30余人、伪军40余人,缴获军刀、望远镜,以及歪把子机枪1挺、掷弹筒1个、三八式步枪18支和军需物资若干。刘庄战斗展现了八分区军民的英勇顽强,有效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信心。

  围困芝兰:人民战争的智慧

  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八分区根据地持续发动“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对边缘区实施“蚕食”策略,设立据点、修筑碉堡,对晋中平川沦陷区实行“强化”统治,致使八分区根据地面积缩小90%以上。为扭转被动局面,八分区决定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把敌人挤出去”。

  1942年10月,日军在芝兰建立据点后,加强了军事活动,经常四处骚扰,推行其“维持”和“蚕食”政策。当地群众对日军恨之入骨,渴望早日将其驱逐。

  芝兰据点地处交城山区西冶川与原平川交界,日军在此构筑了南北两座炮楼,驻扎有日军一个中队、伪军警备队一个小队,总兵力约200人。为围困该据点,交城县成立芝兰对敌斗争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八分区部队、武工队与民兵持续对敌进行袭扰、伏击,有效切断了芝兰据点与其他据点的交通联系,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43年2月的一天清晨,鬼子们出操时,带操小队长遭冷枪击毙,其余鬼子慌忙躲入炮楼,此后不敢再出操。鬼子外出时,也屡遭抗日军民伏击。芝兰据点内的鬼子不断受到袭扰,连解手都不敢出炮楼,只得在炮楼与厕所、伙房间挖掘深沟作为通道。

  鬼子的粮源被卡断后,饿得没办法,经常偷食百姓地里的土豆,有一次碰到了抗日军民埋下的地雷,吓得再也不敢外出。随后水源也被切断,鬼子无法生存,最终于1943年7月21日炸毁两座炮楼,仓皇逃跑。

  秋季攻势:吹响反攻的号角

  1944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

  这年9月14日至16日,八分区部队对敌军要点汾阳展开猛烈攻击。汾阳城关驻有日伪军700余人,周边罗城、仁岩、协和堡等据点,也常驻日伪军500余人。八分区6支队和汾阳游击一大队于14日夜至16日,接连袭击汾阳东郊火柴公司、飞机场、火车站及城西北的大营盘等目标。6支队3连、6连进至火柴公司墙外,突击队架梯入院,摸上北门哨楼,消灭日军10余名,残敌突围逃跑,突击队将哨楼烧毁。

  在攻击火柴公司的战斗打响后,其他部队勇猛攻入火车站、飞机场、电灯公司,破坏敌重要设施。袭击大营盘的9连打退敌人数次反扑,歼敌10余名。各部队完成任务后,于16日上午撤出战斗。17日夜,6支队在游击第一大队配合下,又袭击了汾阳西北的协和堡敌据点。

  汾阳城关战斗胜利后,秋季攻势以八分区为重点继续推进。9月23日,八分区2支队向静乐以南45公里的娄烦发起进攻,在民兵和群众配合下,成功端掉了这里的炮台和炮楼。

  至10月7日,秋季攻势结束,一个多月的作战取得辉煌战果。晋西北八路军由过去的长期围困、逐个挤退敌据点,发展到能够组织攻势战役、成批攻克敌据点,为扩大根据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太原日报 记者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