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荒地变宝地 特色产业兴

树仔菜。陈玮琪 摄

小青龙。陈玮琪 摄

热气渐升,又迎仲夏。漫步安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道路两侧的各类特色广告牌和石材企业,镇村风情也让人眼前一亮:圩镇焕新,街道干净,处处绿意盎然,乡村好物不断上新。

当荒地醒来,泥土便有了生机与活力。走进云城区都涝村,双龙汇种养殖基地里,养殖水域波光粼粼,基地负责人徐登都弯腰捞起一笼活蹦乱跳的澳洲淡水龙虾。在三年前,这里还是常年浸在积水中的荒地。在红营村委会的后山坡上,返乡创业退伍青年陈伙泉脚下曾是被野草覆盖的荒坡,如今已长出青翠的树仔菜。

稻浪翻滚、凤梨桑葚走俏、小龙虾养殖颇具规模……蝶变的背后,正是安塘街道多举措推进撂荒地整治的成果体现。田间地头,一群“点荒成金”的探路者,正让沉睡的土地开出色彩斑斓的特色产业“花”。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崔洪铭

通讯员 刘玉婵

养虾种菜▶▷

撂荒地里发展起“试验田”

“田边两个鱼塘,一个浇菜,一个养虾,这不就盘活了?”浙江人徐登都坐在安塘街道都涝村双龙汇种养殖基地的椅子上,分享着他和这片土地的故事。

十年前,徐登都扎根云浮。2023年,他将目光投向村中荒废的低洼水塘。没有水产经验的他,凭着一股“让孩子吃上健康食材”的执拗,硬是把烂泥地改造成了虾塘。“我当时在发展龙须菜、佛手瓜等高营养的绿色食品,考虑到作物需要灌溉,便在机缘巧合之下养了小青龙。”

如今,活泼的小青龙在塘中划出道道细密涟漪。“虾体干净,肉质白嫩,达到一级虾的标准。”佛山客商的评价,让徐登都悬着的心落了地。

作为水产养殖“小白”,去年四月一次收虾的教训,至今仍让徐登都心有余悸。“起笼不到400斤,以为没了,谁想第二天塘底全是虾!”因经验缺乏,暂养池的增氧供给不足,导致满池活虾死亡,惊喜瞬间变成失望。

这堂昂贵的“课”让他学会更精细管理:科学投喂、水质监测。如今,双龙汇种养殖基地的小青龙养殖总面积已突破60亩,单日捕捞量最高达100斤,捕捞期可持续9个月,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城市的各大农贸市场、超市及餐厅,部分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

“一切都还是试验阶段,但目前情况良好,也有东莞的龙头企业来调研后,计划在本地建设育苗场,这无疑为本地农户发展小青龙养殖提供了便利。”徐登都信心满满。

同样在荒地拓出新路的还有陈伙泉,一位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

2024年,陈伙泉尝试在自家后山坡开垦2亩荒地种下树仔菜。这种粗生野菜只需采摘嫩芽,几乎不用化肥农药,月月可采新芽,收益快。

“我发现树仔菜的收益非常快,于是扩大规模,盘活了村路旁的撂荒地继续种植,目前树仔菜的总种植面积已达30亩。”陈伙泉笑着分享,“因为我是本村人,和村民很熟悉,不少村民也不在乎钱,无偿地将自家荒地交给我,说过年回家能摘点菜就成。”

“农业急不得,我得慢慢来。”陈伙泉弯腰轻抚菜叶。如今,30亩青翠铺展山间和路旁,生产的产品通过本地电商根本“不愁卖”,每年亩产稳定在3000斤。陈伙泉提到,他计划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种,让荒地变致富园。

凤梨满山▶▷

400亩“黄金果”唤醒土地资源

盛夏7月,安塘的红营、塱头等村,饱满的金钻凤梨散发出诱人甜香。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挂满“黄金果”的山坡,曾因黄龙病肆虐砂糖桔而荒弃多年?“以前满山砂糖桔,黄龙病一来,树都砍光了。”安塘街道相关负责人的叹息,道出了土地沉睡的无奈。

转机始于2015年,在台盟广东省委牵线下,台湾专家带来金钻凤梨种苗。首期10亩试验田亩产惊人,达6000斤,亩收益超6万元。香甜的果实一上市就赢得口碑。

两年后,饱满金黄的果实压弯枝头,自驾游客闻香而来——“果肉化在嘴里,清甜又爽口。”安塘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伟兵在红营村取经后,也盘活村中12亩闲置地种下凤梨。

此后,安塘街道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凤梨种植,从红营村10亩试验田,辐射到安塘、塱头等村,如今总面积约4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每到凤梨丰收季,安塘街道这3个村游客如织,工人穿梭田间采摘装箱。

“凤梨喜光怕晒,要掐准时间套防晒袋。此外,每到成熟期,凤梨的香甜气味易招鸟鼠,需要做好防护工作。”陈伟兵种植凤梨多年,对种植凤梨的注意事项已了然于心。

“哇!一口爆汁。”尝过安塘产的凤梨后,市民好评不断,口碑传播之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致电订购。街道干部和驻镇工作队线上线下齐发力,拍视频、跑市场,让安塘凤梨“破圈出网”。

面对金钻凤梨的良好发展前景,陈伟兵说:“村里决定再扩种,让更多山地变‘金山’。”未来,新开垦的20亩土地将把安塘村的凤梨种植总面积扩至32亩。

如今,随着凤梨成熟期将至,安塘街道那一个个曾因病害荒芜的山坡,即将飘出“台湾三大名果”的馥郁甜香。

果桑甜蜜▶▷

产业链延伸让荒地生“金”

都栗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叶清华曾为村集体经济发愁,如今理好“土地账”后,特色产业带动了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当时云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组织我们到云浮市人民政府的植物园参观学习,了解了很多经济作物,其中发现无花果和桑葚的收益和品质都很不错,便计划引进种植。”叶清华回忆,2020年,都栗村同步开始种植无花果和桑葚,均取得不错的收益。

然而,由于无花果前期仅单一地销售鲜果,未能挖掘潜在价值,延长销售期。“后来我发现,无花果干能用于煲汤和泡茶,于是将无花果由鲜果转向干果销售,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叶清华介绍,与此同时,他发现同批试种的桑葚以自主采摘的形式“出圈”,独特的台湾长果桑葚品种受到游客称赞。

“目前我们正逐渐扩大桑葚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采摘农业,售价20元一斤,成熟期一天能来四五十人。”叶清华算了一笔账:桑葚不仅省去高昂的采摘成本,还长期保持有5名村民负责管护,成熟期聘请的村民有20余名,这让村民既收土地租金,又赚务工薪金。如今,每到三四月的桑葚成熟期,众多游客纷纷前往都栗村的桑葚采摘园,拎着篮子在园中穿梭,农家田园乐趣顿生。

特色农业作为安塘工业的有益补充,给安塘的发展蓝图绘上了一抹亮色。从徐登都虾塘的粼粼波光,到陈伙泉菜畦的郁郁青翠,从陈伟兵“凤梨山”的金果遍野,到叶清华桑葚园的欢声笑语,昔日沉睡的荒地,正被一群探路者唤醒,越来越多“安塘出品”的特色果蔬惊艳亮相,结出村民“家门口致富”的甜蜜果实。

■记者手记

理好“土地账”

增收路更宽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村最宝贵的发展资本。原本闲置或零散的土地经过流转,从资源变资本,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至关重要。

近年来,在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的各个村里,多了不少“好物”:金钻凤梨是供不应求的“夏日限定香甜”;无花果树抽新枝,桑树春果已采;小塘养虾、野坡种菜的新探索……蔬果清甜的背后,是当地推进土地工作的努力。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村中不少土地已成为村民手中的“僵化资源”,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低效土地资源无法升值和种植收益低下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务农积极性。如何让农业搭上现代化规模化的快车,成了乡镇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为了解开“土地高效利用”的难题,当地先整合零碎土地资源到村集体,同时联系种植大户、农业公司等社会资源,其间有不少有益经验值得提炼和总结。如今,这块青绿色的规划图景,正在加快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