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第五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际合作交流学术论坛在陕中附院举办

原标题:第五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国际合作交流学术论坛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顺利举办

5月23日下午,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办,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协办的第五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际合作交流学术论坛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馆六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此次论坛以“互学互鉴 融合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海内外千余位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医院科室骨干及研究生参加,共同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的新机遇。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兼学术部主任焦云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教育培训主任李鹤白、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负责人董红光博士(线上出席)、陕西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陈震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董盛出席论坛,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务部负责人畅涛、科研部负责人周锋、宣传部(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人王海静、骨伤医院副院长谭龙旺、内分泌二科主任段玉红等参加论坛,论坛由畅涛主持。

焦云洞在致辞中表示,陕西作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市,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中医药国际化征程积极迈进,其承担的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工作成效显著,成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标杆案例。希望各位专家通过此次论坛群策群力,发挥各界力量,让古老的东方智慧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焕发新活力。

董红光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为使命,积极投身中医药国际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理论智慧、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未来,中心将继续加强对话合作,借科技创新传播方式,以人文交流促中医药文化海外发展,让中医药文化精髓在海外生根开花。

陈震霖代表学校和附属医院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及医院在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积极举措与丰硕成果。她表示,希望此次论坛能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服务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多的可行性方案,让中医药这张服务人民健康的“金色名片”在文明互鉴的时代更加璀璨夺目。

开幕式结束后,专家报告环节正式拉开帷幕。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畅涛和谭龙旺分别担任报告主持人。

全国名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米伯让研究所所长米烈汉教授以《“宗气为本”浅析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以《黄帝内经》“宗气”理论为根基,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生理学的内在关联,通过多例临床诊疗案例的分享,展现了中医药诊疗的独特优势,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极具深度与启发性的学术盛宴。

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顾问戴京璋教授作了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暨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中医实践与传播》的学术报告,分享中医药在德国从“替代医学”到“整合医学”的蜕变历程。他表示,魁茨汀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病房”模式,为中医药海外落地提供了实践样本,彰显了传统医学的全球适应性。

欧洲中医药中心(捷克)主席杨・霍沃卡通过线上平台作《捷克共和国及中欧东欧中医的沟通、推广与医疗交流》报告,并结合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跨文化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在欧洲的应用,不仅需要技术输出,更需构建“理论阐释-政策对接”的完整生态链,为传统医学的全球化提供了新思路。

俄罗斯金砖国家战略项目国际联盟副主席王宝爱以《中国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状况》为题,用丰富的案例与专业视角,勾勒出中医药在俄罗斯从“文化符号”到“医疗选项”的转变,借助“本土化教育+临床疗效验证”模式,中医药正逐步融入俄罗斯主流医疗体系,助力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西安市中医医院安军明主任医师以《中枢调控与代谢重塑:针灸在肥胖症干预中的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为题,阐述了基于“中枢-代谢”轴调控理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针灸通过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改善肠道菌群-脑轴功能、激活棕色脂肪产热等途径实现代谢重塑的科学机制,并分享了针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改善肥胖患者中的显著疗效。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国际学术论坛的召开,旨在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一步,医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中医药为媒介,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朋友圈”,构建对外合作新格局,共同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冯梦瑄)

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