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粉过敏、春困春燥怎么办?“上海健康播报”开播邀名医送“解药”



为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健康上海行动,打造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一站式健康科普服务品牌,今天(4月17日),健康科普大平台——“上海健康播报”首期开播。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首先谈到,近期气温回暖,加之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存在呼吸道、肠道和虫媒传染病的风险。所以,近期防病提示首先要筑牢呼吸防线,需关注新冠、麻疹、水痘、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易“中招”。因此,务必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同时,密切留意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就医。
气温回升,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生风险有所下降,手足口病逐渐进入高发季节,要持续警惕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相关聚集性疫情风险。食物要充分加热,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食物。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加强健康监测和通风消毒。
天气渐暖,蚊虫密度也逐渐上升,蜱虫也开始活跃。因此要注意清除家中花盆、托盘及废弃瓶罐等容器的积水,防止蚊虫滋生。外出活动尽量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身上发现有蜱附着时,不要捏、拽刺激蜱虫,应在蜱虫身上喷涂酒精致其麻痹放松后用镊子拔除,或去医院就诊。
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疫情,输入性及续发风险将有所增加。前往这些国家时应主动了解传播风险,穿浅色长袖衣裤并在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归国后14天内如出现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春日又到过敏人群的烦恼季,对此,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过敏和免疫科主任骆肖群表示,春天是万物复苏季节,花粉等过敏原也开始在空气中飘散。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花粉过敏患病率也逐年攀升。
“引发花粉过敏的主要过敏原并非常见的观赏花,而是风媒传播的花粉,如树木和杂草的花粉。”骆肖群介绍,春秋两季是花粉过敏高发期,春季以木本植物(如杨树、柳树)为主,秋季则以草本植物(如蒿草、豚草)为主。不同地区的致敏花粉种类与当地的植被结构、气候环境等密切相关。例如,悬铃木(上海俗称“法国梧桐”)的花粉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这可能与城市绿化广泛种植梧桐相关。
市民在春日里如出现眼痒、鼻塞、喷嚏、流涕、皮肤红疹,怀疑自身存在花粉过敏的,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并进行恰当规避,比如留意相关预报,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如晴天、干燥或有风时)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可佩戴口罩、防护眼镜。
她同时谈到,大多数情况下,花粉过敏以对症治疗为主,严重的花粉过敏患者可考虑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通过综合防护与科学干预,可显著减轻春季花粉过敏不适,降低健康风险。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则从中医角度送上春日养生三句话。
第一是“解春困”。可按照《黄帝内经》讲的“夜卧早起”,适当晚睡,即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一定要早起,适应自然界阳气生发,保证好的睡眠很关键。
二防“春燥”。防春燥关键在于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每天饮用不少于8杯水,约2000毫升,早晚使用滋润型护肤品,尤其洗脸和洗澡后及时涂抹乳液或面霜,男同胞也要注意护肤。少吃辛辣、油炸食品。
三降肝火。春季属木,与肝脏相应,肝气旺盛,容易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可选用食疗和代茶饮以降肝火、疏肝气。代茶饮选用菊花、决明子、桑叶各5-10克煮水代茶,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春天新茶上市,也可饮用绿茶清热降火;食疗方面,马兰头拌豆腐,凉拌枸杞头、黄瓜、芹菜等都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上海健康播报”由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健康频道承办,市疾控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持,将聚焦权威性、时效性、季节性、专题性,集结优质资源、整合传播渠道、统一发布平台,让“有料、有用、有品、有趣”的健康科普实现“常听、常看、常学、常新”,持续提升市民健康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