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80后”对话“80后”:一场特殊的养老对答

几场春雨,数夜春风,四月的民和绿意渐浓,到处是春的气息。

4月26日,午后,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福利中心,老人们三五成群,练字、聊天,好不惬意。

作为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80后”李晶创办的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承担着这个中心的机构养老服务工作,照顾生活在这里的127名老人。

服务到底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李晶不放心,经常来中心跟老人们聊上个把小时。

中心5楼,电梯间斜对角的屋子里,81岁的张择冰正靠在床头拿着手机翻看新闻,老伴儿戈天资坐在窗户边的椅子上听着小说。看到李晶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老两口立马招呼她进屋坐坐。

一场“80后”与“80后”的对话,就此开始。

“80后”对话“80后”:一场特殊的养老对答

本报记者 咸文静 王玉莹

“张叔,这两天身体咋样?”进门顺势坐在墙边的板凳上,按照惯例,李晶先问问老人的身体状况。

“80后”的张择冰和老伴儿戈天资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1987年,二人因为工作调动来到民和。退休后,一直住在川口镇红卫村。上了年纪之后,身上的病痛逐渐多了起来。2016年1月,无人照料的他们来到了民和县社会福利中心。

作为当地最大的养老服务组织,自2021年开始,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承担起县社会福利中心的机构养老服务工作。

“放心,最近好得很,没啥问题。”身材瘦削的张择冰大声回答。黑色休闲裤、灰色羊毛衫,一双黑色皮鞋擦得干干净净。

被黄河拥于臂弯的民和县是青海“东大门”,地处河湟谷地,气候温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民和县60岁及以上人口为45631人,占总人口的13.9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33094人,占10.12%。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扑面而来,为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民和县一方面加大投入,推动机构养老水平提档升级,另一方面组织多方参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协调发展。按照“公建民营”模式让社会服务组织接手运营,是当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

“又看新闻呢?”

话音刚落,老爷子呵呵笑出声来。倘若不是了解他的身体情况,很难相信这个看起来精气神十足的老人受癌症折磨多年。

两年前,肾癌手术后的张择冰在县人民医院体检时又被查出结肠癌,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彻底击垮了他。“天也不蓝了,太阳也不暖了,感觉天都塌了”的张择冰第一时间拨通李晶的电话。联系医生、安排住院、日常护理……整个过程,中心工作人员就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般照顾张择冰。这份情谊,老人一直记在心里。

“你知道的,她还能弹弹琴。我这人好静,看看新闻,挺好!”张择冰说完笑着看向老伴儿。

跟生活在中心的很多老人一样,张择冰早上6时起床,先看新闻后洗漱,8时食堂准时开饭。水果,蔬菜,鸡蛋,牛奶,还有各种粥,每天都不重样。直到中午吃饭,都是遛弯、锻炼的好时间。下午3时,集中做操。结束后,大家伙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活动。按张择冰的话说,每天的生活规律又自在。

“新安装的小夜灯好用吗?”迎着戈天资的目光,李晶问道。

“好用好用。”这个问题,戈天资很有发言权。在她眼中,中心的工作总是细致又周到。大到家电家具,小到生活用品,几年下来,她从没有为这些事情操过心。就连身上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中心按季度发放。这不,考虑到老人晚上起夜不方便,前些日子,中心又在大家的房间里安了夜灯。

“那就行。最近天气不好,觉得不舒服就及时告诉护理员,别担心。”

“放心,你连我们的身后事都考虑到了,我们现在一点顾虑都没有了!”李晶一说完,戈天资接话道。

原来,前些日子,戈天资和老姐妹在院里遛弯时聊起这个话题,无儿无女的她心中有些害怕。李晶听说后专门找到她,承诺这些事情中心都会为大家体面地办妥。吃了这颗“定心丸”,老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是啊,现在日子这么好,我俩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张择冰爽脆地说。

一边闲话家常,一边盘点工作,看着老人的笑脸,李晶心中充满欣慰。

从2012年底开办民和县第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到2015年响应政府号召成立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十几年来,李晶始终在做“养老”这件事。可以说,随着民和县养老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李晶的创业梦正在一点点成为现实,而她的成长轨迹,也勾勒出一幅民和县养老工作的速写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在民和大地逐渐成形。

自2024年12月启动实施高品质养老服务社区项目以来,民和县先后打造民镁、北大街、古鄯、巴州等4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开展助餐服务1.7万多人次。以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全县数千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在这样的养老服务体系下,不仅是张择冰,很多老人的生活都得到或多或少的改善。

“家里就我和老伴儿两个人,以前吃饭都是随便做点。现在中午都来食堂,方便又热闹!”从去年3月开始,年过八旬的黄兰梅、李称元老两口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到小区门口的川口镇民镁日间照料中心吃饭。虽然都是家常饭,但饭菜煮得绵软,很合老人口味。从周一到周五,每天30多名老人就餐。

家住巴州镇凉尔湾村的李梅儿和老伴儿朵六十二原本住在凉尔湾山脚下,儿子去世多年,家中只剩下祖孙三人。作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每周护理员陈玉花都会上门帮二老洗衣打扫、量血压、拔火罐、唠家常,几年下来,亲密无间。

福利中心的贴心陪伴,日间照料中心的细致呵护,老人屋头床前的殷切关怀……点点滴滴都在推动当地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

“院长!”老人的声音将李晶的思绪拉回现实。

“哎,还是那句话,有啥事跟我说。”

“知道了!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以前总担心老了没人管,现在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08日 第5版:青报观察)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