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果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将永远是他们的囚徒

你是否曾经为了合群而刻意迎合他人?你是否曾在面对他人的言语冒犯时选择沉默?你是否因为害怕破坏关系而不敢表达质疑?你是否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搁置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这些看似微小的妥协,实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枷锁——FOPO(恐惧他人的看法)。它像一场无声的流行病,悄然侵蚀着我们的自信与潜力,让我们在焦虑与不安中逐渐迷失自我。

在《没关系,别在意》一书中,作者首次系统地对FOPO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定义。通过融合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并结合奥运冠军、艺术家、商业领袖等众多真实案例,作者揭示了摆脱对他人意见恐惧的关键:专注自我,审视内心,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事物。

该书不仅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见,还包含具体的心理训练技巧,帮助读者逐步克服恐惧、重获自信。无论是陷入社交内耗的职场人、寻求自我突破的普通人,还是无法果断决策的管理者,都能因书中的内容产生深深的共鸣。

《没关系,别在意》,[美] 迈克尔·热尔韦、[美] 凯文·莱克 著,余相宜 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内文选读:

生活中无所不在的FOPO

引言

我们恼怒于他人的一切,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卡尔·荣格

当我们把别人的观点看得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时,我们就会遵循他人的意见,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垒球明星劳伦·雷古拉在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难题。退役11年后,雷古拉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再次代表加拿大国家队,参加世界上最大的运动赛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在铜牌争夺战中遗憾失利,只获得第4名,离获得奖牌仅一步之遥。12年后,雷古拉已经39岁了,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生意。加拿大教练打电话给她,劝她告别退役生活,为赢得奥运会奖牌做最后的努力。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主角雷古拉可能会开心地尖叫起来。她的反应会是影片的情绪高潮,是激动人心的兴奋瞬间。但在现实里,她犹豫了。

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想这样做,但这件事充满挑战和怀疑。她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她很清楚这可不是简单训练两周就能回家的事。她的3个孩子分别才8岁、10岁和11岁,追求奥运梦想意味着她要离开孩子们很长一段时间。更难的是,在奥运会开始前的6个月里,运动员只能离开隔离训练中心一次。

“我是一名母亲,答应参加奥运会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她告诉我,“在过去的12年里,我待在球场上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几个月,更别提我还跟丈夫一起经营着生意。”

但最终,让她想要放弃参加东京奥运会的不是年龄,不是长时间的退役生活,也不是她与产后抑郁的多年斗争,而是她对其他人的想法的焦虑和担忧。

这是雷古拉自己说的。

当我分享我的训练生活和我为梦想所做的努力时,我收到了这样一些评论。

天哪,我绝对没法这样……我绝对不能离开家庭那么长时间。(母亲失职审判)

你以为你还能行?我是说,你就不怕再也不可能达到以前的水平吗?(“你以为你是谁?”审判)

你不是史上最老的球员吗?(年龄审判)

你丈夫不介意你跑去打球吗?(妻子失职审判)

这些消极的话语带给我巨大的压力。我担心别人如何看我,如何看待我的决定,担心他们认为我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和妻子,认为我太老了,认为我不可能做到。这让我陷入犹豫,我的世界围绕着别人的看法旋转。

现在,我收到的积极意见比消极意见更多,但我发现消极意见更能引人注意,并且在那时对我的影响更大。现在看来,当时的我被那些消极意见困住了,这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一棵树可以做成1000根火柴,一根火柴也可以点燃1000棵树。”

雷古拉在自我评价和别人对她的评价之间挣扎。她的困境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的挑战,这一挑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指示,还是遵从社会规范与外界期望?

换句话说,雷古拉患有FOPO(fear of people’s opinions,恐惧他人的看法),这差点儿让她失去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次机会。

无形的限制

FOPO是一种隐形的流行病,它可能是人类潜力的最大束缚。在现代社会,我们过度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几乎形成了一种非理性、无意义且不健康的痴迷,其负面影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陷入对他人看法的恐惧时,我们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表现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人的天性。

如果我们不多加注意,FOPO就会占据我们的思维,慢慢毒害我们,让我们不再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开始纠结于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他人明确提出的意见和我们感知到的他人可能会有的看法。这种对他人看法的过度担心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行动,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想想雷古拉吧。如果她让消极的想法占据上风,让自己受困于对他人看法的恐惧,她就会错过最后的去实现她毕生追求的机会。

FOPO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还用着古老的大脑。几千年前,对社会认可的渴望使我们的祖先变得谨慎而精明。如果狩猎失败的责任落在你身上,那么你在部落中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威胁。但今天,随着社交媒体日益普及,年轻人面对的成功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我们对外部奖励、指标和认可的依赖越发严重,导致FOPO猖獗泛滥,难以控制。

领导者不敢果断发声、做出决策,公司总裁将股东们的短期利益置于公司长期健康的发展之上,政客们因为政党立场而不是道德良知投出选票,我们从这一切行为中都能看见FOPO在发挥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你与他人看法之间的关系,你才能获得自由——无论何时何地都让你舒服自在的自由。

FOPO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其后果十分严重。我们行事谨慎低调,只因为害怕可能出现的批评。当受到挑战时,我们要么像豪猪一样,竖起尖刺保护自己的自尊,要么放弃自己的观点,为获得认可而扭曲真实的自我。当无法控制结果时,我们就沉默退缩。我们解读他人,只是为了融入,而不是出于友爱。笑话明明不好笑,我们也配合地大笑;被他人言语冒犯,我们却保持沉默,一边听一边计划自己该如何回应。我们追求权力,而非专注于目标。我们只知取悦他人,不敢挑战、质疑。我们追随别人的期待,却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向外寻求自尊与自我价值,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通过观察自己以外的事物来决定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如果有人认可我们或支持我们的决定,我们就会感觉很棒。如果有人反对我们或不支持我们的选择,我们就会感觉很糟糕。我们四处奔走,试图取悦他人,扮演着我们自以为他们所期待的样子,而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或是在追寻价值感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需求。我们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星球,却将短暂的时光花费在扮演角色、维护身份、遵从他人可能的期望上。我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真正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想想你在生活中做过的决定。你选择你的职业道路,是因为你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吗?你选择法律、商业或其他专业,是否只因为那是别人期待你去做的?或者,你是否曾有过想改变生活的冲动,或想大胆地迎接新的挑战,却因为担心他人可能会有的想法而最终放弃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但问题是,当你逐渐不再关注“你”自己,忽视自己的才能、信念和价值观,开始遵从别人或有或无的想法时,你就会极大地限制自己的潜力和掌控力。

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品质和优势。我们总是挣扎在“成为谁”的困境之中,拼命争取成为那个我们认为更能被外界认可和接纳的人,但这种状态脆弱不堪,在日常生活的内外压力之下,我们很容易迷失。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你需要藏在内心深处的决心和远见。

如果你过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的看法或社会压力,它们会困住你,限制你的可能性。你可能会告诉自己“胜算不大”或“我不够聪明”,而不采取切实行动;你可能纠结于“我年龄太大了”,而不敢转换职业。你如果因恐惧而放弃,不用行动去检验,那这些担忧便可能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对融入群体的渴望,对不受欢迎的恐惧,削弱了我们追求的创造理想生活的能力。

我们古老的大脑让FOPO成为生活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让它阻止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