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西医结合,开启微循环障碍治疗新篇章

2025年3月20日至23日,第26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隆重举办。本次会议以“传承、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旨在展示心血管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期间,“中西医结合治疗微循环障碍”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人民医院荆志成教授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主持,现场吸引了超过百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及临床医生参与,共同探讨微循环障碍的诊疗新进展与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



微循环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核心挑战

微循环障碍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直接影响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3.3亿,死亡率高居各类疾病首位。尽管现代医学在血管介入和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单纯西医治疗仍面临诸多局限,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心肌缺血后微血管无复流现象的临床困境,以及靶向治疗对复杂微循环网络覆盖不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突破瓶颈提供了全新视角。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多靶点干预”等理念,在改善微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流动力学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麝香保心丸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心肌灌注,已在多项循证研究中证实其疗效,并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上揭晓了针对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LESS研究),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专家观点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微循环障碍的诊疗展开深入讨论,四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冠心病患者PCI围术期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以“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患者PCI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及其独特优势。

近年来,我国PCI手术量逐年增加,2023年已达到163.61万例。尽管PCI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无复流现象、血管并发症以及残余风险等,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则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刘教授详细阐述了中西医结合的PCI围术期管理模式。术前3天开始联合中医治疗,如麝香保心丸,可有效减轻心肌损伤,减少术中不良事件,促进术后血流恢复。术中给予肠外抗凝药物和中成药,优化手术操作,提高术后血流恢复情况。术后继续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调脂等治疗,联合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等,可明显减轻心绞痛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再狭窄率。

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中成药在PCI围术期具有多重作用机制。其中,麝香保心丸能够快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灌注;通过减少循环促炎因子和抑制动脉壁脂质积累,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NO)生成,并通过上调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ETE)水平促进梗死周围血管新生,显著改善心功能。

刘教授总结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PCI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其在复杂病变和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潜力,推动冠心病治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新进展



随后,钱孝贤教授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新进展”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冠脉微循环障碍治疗中的创新实践,特别是中医药在改善微血管功能中的独特作用。他指出,中国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肌缺血、缺氧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引起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用于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西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药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方式可以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例如,麝香保心丸通过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壁炎症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等机制,显著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钱教授还引用了麝香保心丸MUST研究的数据,表明长期应用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仅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

钱教授总结表示,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麝香保心丸作为芳香温通类代表药物,在不同类型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疗效显著,且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高危人群中作用突出。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有望成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案。

病例分享

PCI术后心绞痛,临床治疗何去何从?



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伍锋医生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实践。

PCI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心绞痛,影响生活质量。伍锋医生通过一个79岁男性患者的病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过程。该患者在PCI术后仍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经过多次PCI手术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治疗方案结合了西医的标准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调脂、扩血管药物)和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采用益气活血、芳香温通的中药方案(麝香保心丸)。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伍医生引用了MUST研究的数据,表明麝香保心丸在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4个月时MACE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6.9%。此外,麝香保心丸还显著改善了心绞痛症状,且长期服用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伍医生总结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为PCI术后心绞痛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柳暗花明、中西合璧,冠脉微循环障碍(CMVD)临床诊疗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杨熙医生,通过病例分享,展示了中西医结合在复杂微循环障碍病例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中的潜力。

杨熙医生首先指出,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CMV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他通过一个70岁女性患者的病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CMVD的具体过程。该患者表现为反复胸闷、气促,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经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其他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CMVD等。

治疗方案系统考虑了西药与中药的协同作用,综合控制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结合体外反搏等物理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杨医生还引用了最新的诊疗共识,强调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等在改善微循环、减轻症状方面的独特优势。他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改善预后,为CMVD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择。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这种结合模式,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会议总结



荆志成教授发表总结致辞,他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是我国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从科研投入到人才培养,从政策扶持到临床推广,全方位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保驾护航。

荆教授对四位讲者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这些分享内容丰富详实,既有高屋建瓴的学术引领,又紧密贴合临床实际,充分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微循环障碍领域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他着重强调了中医药循证的重要性,指出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只有通过严谨科学的循证研究,才能让中医药的疗效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此过程中,麝香保心丸MUST研究堪称典范。该研究运用严格的循证医学方法,有力地证实了麝香保心丸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卓越疗效与安全性,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也为更多中医药研究树立了标杆。

最后,荆教授鼓励西医医生积极学习中医诊疗思维。在当今多元化的医学发展格局下,中西医各有所长,西医医生学习中医,能够从整体观念的视角出发,拓宽诊疗思路,为患者制定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西学中”的深入推进,促进中西医深度融合,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开辟新的道路,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