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徐汇|这家弄堂口的包子铺为什么天天有人排队?

在徐汇区田林街道田林路41—45号,第二食品商店旁有一家新开的一家包子铺——“弄堂飽包”,营业时间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从早到晚,经常看见顾客在排队等候。

“弄堂飽包”的门面颇具特色,青砖墙、黑木窗框,有一种“老”上海的特色。但这个品牌及其创始人其实很年轻。创始人之一的彭芳志此前一直都在做净素品牌,于2022年创立“弄堂飽包”,如今在上海已经有了三家分店,田林店是徐汇区的首店。门前的金字招牌上,logo乍一看是个圆乎乎、胖鼓鼓的包子,仔细看“包子”上的“褶皱”犹如写意画里的弄堂。店名“弄堂飽包”也有“在弄堂吃包子吃到饱”的意思,涵义丰富。

包子铺只有60平方米,沿街的一面墙全是玻璃橱窗,明厨明档,看了就让人放心。门口,不少居民都是一次打包两三盒(一盒六个或八个)带走,甚至还有老年居民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来买包子。彭芳志告诉记者,因为包子是现制现售,卖得很快,高峰期顾客有时要等1个小时。当被问到为啥等这么久也要买这里的包子,一名正在等候的顾客说:“等也没办法啊,妈妈就爱吃这里的素馅包子。”

要问“弄堂飽包”的包子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大厨陈广得说:“我们的包子新鲜、现制,坚决不做预制菜,只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包子。”

要做到新鲜现制,“弄堂飽包”的员工每天凌晨四点就上班了。走进操作间,十余名员工有条不紊地和面、醒面、调制馅料、擀皮、包包子、蒸包子。两名员工把当天醒发的面团,手工擀成中间稍厚,四周略薄的包子皮,这样包出来的包子厚薄均匀,不易破损。店里最受欢迎的招牌是净素菜包,馅料是用新鲜蔬菜、油面筋、香菇、豆腐干这几样,拌上香油和菜籽油制成。陈广得把一张包子皮摊在手掌中,放上满满一大勺素馅,用两根手指拉住面皮的一角,一边转动包子皮,一边轻轻提拉,捏出包子的褶子。转眼间,一个面皮雪白、圆润饱满的包子就出现了,顶端的褶皱如同菊花丝一般,丝丝分明,精美得犹如艺术品。

大厨陈广得(左)制作素馅包子

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面皮柔和暄软,轻轻咬一口,露出里面翠绿的青菜、金黄的油面筋、黑色的香菇粒。喷香的味道随着热气蒸腾而出,口感鲜咸中带着一丝清甜,蔬菜清润爽口,香菇、豆干香味浓郁,面筋则带来独特的Q弹口感。净素包子深受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老人们说它不仅适合老年人的牙口,而且健康养生,最重要的是原料新鲜,有纯正的菜籽油的香味,“是小时候的味道!”“比肉包子还好吃!”

“弄堂飽包”的鲜肉大包也同样深受顾客欢迎。彭芳志告诉记者,他家的肉馅只选用有品牌的猪肉,且只用前腿夹心肉,三分肥七分瘦。店里都是把新鲜猪肉买回来以后,自己制作肉馅,确保比例适当,原料干净。一口下去,满满的肉香,一个字:“鲜”。

除了素菜包和肉包这两大招牌产品,店里还有红豆沙包、开洋萝卜丝包、黑洋酥包、烧麦和古法马拉糕,都是上海人从小吃惯的味道。这样一间小小的铺面,每天要销售七八千个包子,不少顾客还会自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宣传。

陈广得曾在有百年历史的净素餐厅春风松月楼担任点心师傅,是从业已经有三十余年的“老法师”。彭芳志则是矢志创新的年轻创业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对“新鲜现做”这份传统的坚持。彭芳志说道,包子是不是新鲜,顾客一吃就吃得出来。现在品牌这么多,顾客有更多选择,没有这份坚持,顾客就不会选择你的产品。他希望踏踏实实将“弄堂飽包”这个品牌做成受老百姓欢迎的上海味道。

粉丝福利:转发本文到微信朋友圈,集齐二十个赞,到店出示给店员,购买净素菜包或鲜肉大包两盒(12个)可赠送同款菜包或者肉包2个。

记者:殷志军、李瑾琳、陆翔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