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战中的南充:居要津共赴国难 齐动员抗击日寇

来源:【天府融媒】

嘉陵江水静静流淌,八十载春秋更迭,却冲不淡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英雄记忆。南充这座英雄之城,每一个街巷都曾见证过烽火岁月的悲壮、浸染着先烈的热血。

1937年10月,河北、察哈尔、绥远和山西、河南北部地区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决定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迁都重庆。南充位于成渝之间,历为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嘉陵江水运保障重庆的重要水上运输线。为此,从1938年到1944年,日军相继对南充的顺庆、高坪、嘉陵、阆中、南部、蓬安等地城乡进行了16次轰炸。

日寇的炸弹浇不灭南充人民的抗战热血。英勇的南充人民,有的慷慨出川、血染疆场;有的以笔为枪、宣传动员;有的捐款捐物、抱薪助火……

拂去岁月尘封,今天,我们用难忘的历史资料,回顾南充人民以血肉之躯共筑钢铁长城,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的历史。

1937年10月1日,西充民众在车门大操场隆重欢送全县第一批856名义勇壮士开赴抗日前线。南充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37年10月1日,西充民众在车门大操场隆重欢送全县第一批856名义勇壮士开赴抗日前线。南充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42年,南充抗日壮士在奔赴前线时振臂高呼抗日口号。南充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南门坝生态公园的抗战广场抗战雕塑群。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洪源摄

抗日前线,南充人血战疆场

1937年9月27日,一封特殊的家书从抗日前线辗转送达南充。朱德在信中写道,“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前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希望亲友子弟上前线抗日。

朱德的家书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南充青年的报国热情。各校学生和适龄青年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以西充县八百壮士出川为代表的南充青年相继奔赴抗日前线,驰骋疆场。为此,南充专署在果山公园召开大会,欢送首批应征赴前线抗日的壮士。学校学生亦不甘后人,积极参加战时军事训练,学习军事技术,为投身沙场、报效祖国做准备……营山县立中学校长邓拓夫带领教师孔淑婉、陈远志等,冲破国民党层层封锁,毅然北上延安。“此去烽烟万里,未必生还,然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这是临行前邓拓夫在日记中展露的决心和勇气。

1944年秋,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保卫大西南,国民政府号召组织10万知识青年远征军赴印度、缅甸对日作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南充青年再次掀起参军热潮。晋德中学校长唐绍虞连夜起草宣言,号召学生投笔从戎:“国之将亡,何以家为?国之不存,何以学为?”几天时间,营山即有200余名知识青年从军入伍,县政府举行盛大的欢送会,为远征军壮行。阆中国立四中的30多名女学生组成“女青年抗日救护队”,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培训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这些原本应该拿着书本的手,却拿起了绷带和担架,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

奔赴抗日前线的南充青年,勇于投身战场,敢于流血牺牲,共同汇聚成了抗日烽火中的滚滚铁流。

常德会战中,南充籍将领柴意新坚守阵地,顽强抗战,不幸壮烈殉国。时年45岁。正因为常德会战拖住敌人,为中国军队取得长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柴意新殉国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柴意新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抗日英烈柴意新作为南充唯一代表名列其中。

邓锡侯主动请缨出川抗战,临行前,邓锡侯在欢送川军出川抗战万人大会宣誓:“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随即,率第22集团军步行奔赴抗战前线,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战功卓著。特别是滕县保卫战,川军死守三天三夜不退,伤亡万余人,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间。

共产党员陈修文先后参加了黎城神头岭设伏战,此战歼敌两个汽车中队,毁敌汽车60余辆;参加了响堂铺伏击战,全歼日军师团汽车大队;参加了全歼日军苦米地旅团1500人的战斗,参加了收复南宫县、辽县和屯留、襄垣、武乡、阳城、沁水等城镇的战斗。1942年,陈修文在掩护伤员转移时,不幸遇难,年仅34岁。

在那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伟大斗争,还有许许多多的南充儿郎转战疆场、抗击日寇,他们中包括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川北工委书记于江震,国民党高级将领王缵绪、彭俊成、杨占五、马文玉、杜光华等,这些共赴国难的英雄,是南充人民的骄傲。资料显示,抗战期间,南充共有26万壮士出川参战,7.8万余人血染疆场。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个出征的战士中,就有3人再也没能回来……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长城。

舆论战线,南充人以笔为枪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旬,消息传到南充,各界群众数千人在果山公园隆重集会,愤怒声讨日军侵华罪行,阆中、西充、营山等地相继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张澜、梁漱溟等有识之士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迁至南充,成立了省立南充民众教育馆,很快成为川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每天清晨,进步青年们守候在收音机前,将收听来的战况写成简报,张贴在各大街巷。《南充民众日报》应运而生,一篇篇抨击时弊的社论、短评,如同匕首投枪,直刺敌人心脏。报纸大量转载《新华日报》《群众》《大声周刊》《国难三日刊》等进步报刊的文章,报道南充和川北各县支援前线等地方新闻及其他重要消息,引起强烈反响。

1938年5月,“南充学生抗日救亡研究会”宣告成立,会员迅速发展到500多人,他们创办《抗日救亡》油印小报,省立中学办起《救亡周刊》,各学校以校刊、级刊的形式报道抗战消息,他们还组织读书会,开办平民夜校,建立宣传队,对民众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宣传,有力地带动了川北各县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川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938年7月,张澜聘请共产党员张秀熟以“抗战与民主”为题,在南充专署中小学教师讲习会进行演讲,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重大意义,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分析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条件和依据,产生强烈影响。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深入群众的巡回演出。1938年底,“南华艺社抗日救亡宣传团”利用寒假赴川北各县巡演,所到之处,演新剧、教唱抗日歌曲、写标语、讲演、贴画刊,节目丰富多彩。演出时,经常有群众自发登上舞台,将辛苦积攒的钱币、物品捐给抗日事业。同时期,南充各地还相继成立了晨钟剧团、阆中民众剧社、阆中妇女会、北辰歌咏队、南部县抗日宣传剧社、仪陇县精诚团等抗日救亡组织,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热情之高,前所罕见。

1940年初,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孩子剧团从重庆出发,沿着嘉陵江北上进行抗日宣传,在南充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现场观众无不掩面哭泣。

随着抗日救亡宣传的广泛深入开展,唤起了南充人民的觉醒,激发了南充人民的爱国热情,南充人民群情激奋,抗日呼声响彻城乡各个角落

捐资捐物,南充人倾囊支援

“你一角,我一角,涓涓细流汇成河。切莫嫌,铜板少,你有多少捐多少。只要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抗战胜利就有把握了……”

这首《抗日救亡募捐歌》,至今仍留在不少南充老人们的记忆中。前方将士浴血沙场,缺衣少粮,作战艰苦,牵动着后方爱国军民的心,每逢赶集日,学生们就走上街头,深入乡镇,用义演义唱的方式为抗战募捐,老百姓们虽然不富裕,但慷慨解囊。广大妇女们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在油灯下为前线将士制作寒衣、布鞋。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她们的牵挂和祝福。营山县一位妇女在捐赠的棉背心里塞进一张字条:“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工商界人士也毫不逊色。南充一些绸厂纷纷捐献绸缎。他们说:“在抗击敌人方面,这点绸缎算什么?全部送给前线将士!”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南充县就捐献国币3500元,修飞机场支出及捐法币540余万元,大洋43052元,不明币种72万余元,捐棉背心317件,丝棉背心1100件;阆中县募捐“儿童号”飞机一架;营山县捐飞机款9万多元,棉背心1120件,劳军布鞋6600双,黄谷35万市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全民族抗战中,南充人民从宣传动员、奔赴前线、后勤保障方方面面不遗余力地为前线提供支持,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烽火岁月远去,抗日精神长存。回首这段抗战史,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南充这片红色热土上,英雄的赞歌永远传唱,英雄的丰碑永世长存!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