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美学漫游”:解锁城市艺术地图,慢享心灵滋养之旅

五一长假小憩,是解锁城市艺术地图的绝佳契机。暂别忙碌的日常节奏,循着光影编织的诗行,走进与艺术相关的叙事场域,凝固在画框里的斑驳色彩,装置艺术中跃动的光线游戏,胶片定格的时光褶皱,都在等待着每一位观者的驻足与共振。这个假期,不妨以更为松弛的姿态进入艺术现场,收获一场滋养心灵的“美学慢直播”。
华表余韵悠长
在青岛看中国电影120年
刚刚落幕的第20届华表奖颁奖活动,让“电影之都”青岛再度生发出璀璨的光芒,而永不落幕的星光闪耀在这座城市的百年记忆中。华表余韵悠长,两场与电影相关的展览梳理着过往的脚步与未来的期冀。
青岛电影博物馆策划推出了“青岛与中国电影120周年”电影主题展。该展览以“山海之间,光影百年”为主线,全景展现了青岛与中国电影共生共荣的壮阔历程。展览中,胜利电影院场景复原、农村露天放映场景复原、“青岛制造”8.75mm电影放映机、谢芳亲笔签名的《青春之歌》珍贵海报等百余件展品将串联起青岛与中国电影的共同时代记忆;ARRI的虚拟拍摄体验区与东方影都工业化成果展示,更将彰显青岛作为中国电影科技高地的先锋地位;宋蕾女士捐赠的160余幅电影海报及电影历史实物,将为展览注入深厚的本土情怀。
西海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电影百廿肖像展》以艺术家逄小威的经典摄影作品为媒介,展出谢晋、张艺谋等三代电影人的120幅肖像,在美术馆六号厅的 “百米长廊” 构建起 “视觉化的中国电影史”。观众可透过镜头凝视电影先驱的神情褶皱,其中《劫后桃花》《浪淘沙》等青岛取景影片的相关影人肖像,更串联起城市与中国电影的百年渊源——从湖北路17号中国现存最早商业影院旧址,到洪深、崔嵬等影坛巨匠的青岛足迹,展览成为追溯青岛“电影之都”基因的立体索引。而西海美术馆本身也是一座光影宝库,诸多影视作品在此取景。
此外,西海美术馆同期展出《青岛,青岛》与意大利双个展。赵刚个展《青岛,青岛》以百余幅画作回溯艺术家与青岛的情感联结,从1978年的初次描摹到历经全球文化碰撞后的回归,画布上的红墙绿树成为城市精神的诗意注脚;而意大利艺术家维奥拉·莱蒂与塞西莉亚·德尼斯科的双个展,则以装置与影像作品,为青岛的开放气质注入当代艺术的思辨张力。
遇见“她”与“远方”
最美打卡地领略别样风情
青岛市美术馆与青岛市雕塑馆皆是最美打卡地,五一长假期间,两大展馆推出的特别展览将为这场假日里的艺术畅游提供别样风情。
“在水之湄·女艺术家邀请展”是青岛市雕塑馆重点打造的特色展览品牌,创办于2014年,已连续举办11届。展览通过呈现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与创作风格,进一步丰富青岛城市文化艺术生态,推动性别平等视角下的艺术交流与发展。2025年“在水之湄·女艺术家邀请展”由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青岛创作展示中心、山东省雕塑艺术家协会主办,于五一期间免费开放,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76位女艺术家的115件(组)作品,涵盖雕塑、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参展女艺术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敏锐视角,通过艺术作品向市民展现对生活与世界的独到见解。
长假期间到访青岛市美术馆,不仅可以遇见网红墙,还有远方的西藏风情。在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的积极推动下,2025西藏文化青岛行——藏族唐卡艺术暨西藏风情图片展已于4月28日开展,展览持续至5月11日。作为2025西藏文化青岛行的活动内容之一,本次展览以“山海情深”为主题,共展出西藏当代优秀唐卡作品、青岛援藏纪实和摄影作品400多件。“唐卡”一词来源于藏文音译,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的卷轴画,兴起于1000多年前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展出的当代唐卡作品充分展示了西藏唐卡名家和画师们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创作的一批精品力作。展览同期展出青岛援藏纪实和摄影作品,还原30年来青岛援藏历程。
此外,青岛市美术馆五一期间还推出“艺术小工匠”系列活动,包括“大国小匠”手造红墙体验、“青青艺绘”美术馆写生以及“丝情画意”潮T实验室活动,让游客深度参与城市美学的创造。“一座城和她的 N 座美术馆——东莞美术馆联盟馆藏作品展(巡展)”也在五一期间展出,东莞美术馆联盟各成员馆独具特色的百件馆藏精品汇聚而成了本次展览,展品涵盖中国画、油画、书法、版画、水彩等多元艺术门类,分为“根植岭南”与“海纳百川”两大篇章,以“根脉与长河”为精神线索,串联起东莞的艺术脉络。

市美术馆展出的当代唐卡艺术作品。
典·阅馆藏珍品
国字号珍贵古籍揭开面纱
从敦煌经卷到29字本泰山刻石拓本,从蒲松龄的工作笔记手迹到存世唯一的《青溪暇笔》抄本,从镇馆之宝《正统道藏》到《册府元龟》抄本……青岛市博物馆于5月1日起推出《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38件/套国家级珍贵古籍以各具不同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
《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按照写本(抄本)、刻本、拓本三种古籍版本类型以及新时代古籍的数字化载体,分为“书写——翰墨流芳”“印刷——文心大观”“传拓——历久弥珍”“新生——永续传承”四个单元。在“刻本”最多的第二单元再按照经史子集细分,呈现中国历史的清晰脉络。其他部分按照刻印先后顺序展示,呈现中国雕版印刷的发展成熟过程。在第四单元通过对新时代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古籍保护和传承的探讨,呈现古籍的新生和永续,把古籍从历史延展到当下,揭示古籍保护传承的当代意义。
作为本次展览的“数字先行官”,线上数字展也已上线,通过深入的文物解读、丰富的文物图片、AI语音导赏等多种形式,与观众一起全方位阅读馆藏典籍,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文化之旅。线上数字展不仅呈现了即将开展的所有古籍展品的高清图片和详细文字介绍,还突破实体展厅空间限制,增添了许多与古籍内容相关的辅助展品,如《明无款洛神赋图卷》《清“梅花绕屋”寿山石章》等。此外,重点文物的AI语音讲解也为观众深入解读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方式。为了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感,线上数字展特别设置了古籍填字挑战互动环节。观众在参与互动的同时,不仅能增长知识,还有机会赢取精美文创礼品,让观展过程更加趣味横生。
此外,五一期间还有《出彩——河湟彩陶文化展》,120 余件/套甘青彩陶文物勾勒出黄河文明的早期轮廓。展览特别设置“课本里的黄河文化”导赏活动,历史教师将带领观众对照教材内容,解析彩陶纹饰中的农耕密码。而5月3日的“古法泥条盘筑”体验,则让参与者亲手复刻远古陶器,在搓泥条、刻纹饰的过程中,感受五千年前河湟先民的劳动智慧。《青岛史话——青岛地区历史陈列》等常设展览五一假期依旧与观众相约。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