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虚假宣传是什么行为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广告

对商品或服务的性能、功效、质量等进行夸大、虚假的描述,或者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消费者。例如,化妆品广告声称使用后可以瞬间美白、祛斑,但实际上这些效果可能需要长期使用甚至根本无法达到。

虚假标识

在商品的包装、标签上标注虚假的信息,如虚假的产地、成分、生产日期等。例如,食品包装上标注的产地是某著名的优质农产品产区,但实际上该食品并非来自这个地方。

虚假演示

通过现场演示、对比等方式,夸大商品或服务的效果,误导消费者。例如,电子产品在演示中展示出超强的性能,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无法达到演示的效果。

虚假口碑

雇佣他人进行虚假的评价、推荐,制造商品或服务受欢迎的假象。例如,电商平台上存在一些商家雇佣“水军”刷好评的现象。

使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品服务信息

在网络直播交易模式中,商家通过口播介绍、直播间背景板、店铺页面、商品详情页面、推广页面、客服聊天工具等任何向消费者展示的场景中,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所销售商品本身(基本属性、所属类目、规格、数量、保质期、瑕疵等)和品牌、外包装、发货情况、交易附带物等商品信息和经营者信息所做的描述进行虚假宣传。

采用虚假销售信息

采用谎称现货、虚构预订、虚假抢购等方式进行营销;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商品或服务不存在

经营者宣称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产品或服务。

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准确

包括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影响。

使用虚假或无法验证的信息

如虚构、伪造或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

虚构使用效果

经营者宣称商品或服务的效果,但实际上这些效果并不存在。

片面宣传或进行商品比对

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

使用含糊不清或其他易引起误解的方式推销产品

例如,仅以明显的夸张手法来宣传产品,未必会引发消费者误解,这便不被视作虚假宣传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虚假宣传行为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