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不注意这8个仪态,水平再高的老师,也毫无魅力

仪态,即仪表神态,包括穿着打扮、举止风度、精神状态等。这是教师内在的思想品德、感情修养的外观表现,也是学生感知教师的最直接的方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对教师学识和仪态两方面的要求,可见教师的教学体态重要性,因此,每一个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体态。

例如,老师正在讲课,看见一个差生趴在桌上睡觉,心中不快,直接指名道姓地叫学生的名字并叫他站起来,但这位学生根本没反应。教师勃然大怒,急速走到学生面前并在桌子上猛拍一巴掌,学生吓得一下子昂起头来,惊恐而又不知所措地呆望着老师,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位老师不恰当的体态语,不但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而且可能激化矛盾,损坏自身的形象。

那么,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体态语呢?

第一、站姿。

教师授课一般是站着的,这样更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也是对学生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讲究“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仪态。教师站着讲课时,就要注意站姿的礼仪: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就像一棵松树一样。

需要在教室里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女教师最好不要穿高跟鞋,以免声音过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穿平底软跟鞋较好。

第二、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上课时要特别关注眼睛的运用,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

不能死盯着某个学生,这样不仅不礼貌,还显得咄咄逼人;也不能无节制地东张西望,给人以心不在焉,应付差事之感。

教师要尽量目视全场。

还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或发布意见时,不能投以鄙夷的目光。也不能目光游移不定,看学生目光闪烁,表现出惊恐不安,没有自信。

第三、手势。

得体的手势可以强化讲课效果。

教师的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

忌讳用手指点人、敲击讲台或作其他过分动作,忌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第四、表情。

表情是向学生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它可以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首先一定要准确,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避免言行不一,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如果教师的面部表情温和、亲切,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接受信息速度就快。反之,如果教师面孔冷漠,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妨碍师生的感情交流,从而给学生心理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教师的表情也须讲究分寸。在课堂上咧嘴大笑、瞪眼咬牙或做鬼脸,有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走姿。

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在教室里走动,步履以慢、轻,静为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不同姿势会向学生发出不同的信号,无论是站着还是走动,教师的姿势都应表现得精神饱满。

不恰当的走姿:手插口袋、双足交叉、身体过分前倾、肘倚讲台、频繁走动、足尖着地、身体摇晃、两眼望天花板。

第六、头势语。

一般分为点头、侧头和摇头三种头势语,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点头,表示肯定;侧头表示“感兴趣”或“怀疑”;摇头表示“不”。

教师应慎用这一体态语言。如果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摇头应坚决有力,而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则不宜幅度过大,以免造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伤害。

第七、距离。

距离是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爱德华·蒂·霍尔教授在其研究中把人际距离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随着人际关系的逐步疏远,一般可接受的人际距离由50厘米以内、50~125厘米、125~350厘米、350~750厘米递增。

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不断变换空间位置。例如,为了造成正式、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站在离学生较远的讲台上,以树立起教师的威;为了提醒那些课堂上的“捣蛋鬼”,教师则可以走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心理防御;而对于那些较好的学生教师有时也可出现在他们身边,以示对他们的关心和器重。

第八、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自身综合素质与个性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外表和内涵的统一,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品质、文化修养等,它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教学中教师的仪表要整洁大方、庄重典雅,给学生以朴素自然之美。过于花哨的打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衣着的华丽和装饰的新奇,穿着打扮应该符合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体态等特点,力求做到活泼而不失庄重、清新面不失羡雅、时尚而不张扬、简约而不奢华。

恰当的仪表可以使学生感到既满意又乐意亲近,既体现教师的学者风范和师长气质,又给学生以信赖和爱戴感。

总之,优雅的仪态和高深的学识一样,都能体现一个教师的魅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